此国国王本不是中国人,却屡屡支持我国,至今都在用一个中国姓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之一名叫昭披耶却克里(Chao P'ya Chakri),是泰国曼谷王朝第一代国王,也被称为拉玛一世,是地地道道的泰国人,但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名叫“郑华”,奇怪的是此后的泰国国王都有一个“郑”姓的中文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只是巧合?
故事要从200多年前说起,那时候中国还是乾隆帝统治时期,泰国也特别混乱,缅甸还乘机领兵杀到王城之外,民不聊生,一位名为达信的人横空出世,多次领兵抗击外敌,最后拯救了危难中的泰国。
达信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那就是郑信,他是泰皇五大帝之首,是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建立者,同时他还是一位中国广东潮汕人,父亲乃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今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华富居委)。那么他会为什么跑去泰国拯救他们呢?
原来当年清朝实行了“禁海令”,郑信的父亲作为一名普通渔民,靠海吃海,禁海令一出他只好选择了在海外谋生,最后便辗转来到了泰国,还遇到了一位美丽的泰国女子,两个人相爱了,不久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生下了郑信。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郑镛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孤立无援的母亲只能把儿子郑信托付给丈夫的好朋友,泰国财政大臣昭披耶节基,他是一位正直的好朋友,从此全心全意照顾郑信,比对亲生儿子还好,给他最好的教育,给他最好的生活。
郑信特别争气,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学会了泰语、汉语、越语和巴利文,20几岁就成为御前侍卫,凭借着出色的能力,郑信立马成为达城副官,后又成为甘烹碧城城主(重要国城)。
本以为日子会安安稳稳过下去,但他们的邻居缅甸早就对泰国觊觎已久,那时候的缅甸狂妄自大,势必要拿下泰国,历经14个月,缅甸践踏了泰国的土地,并于1767年攻破泰国大城,随后就展现出强盗的一面,对泰国烧杀抢掠,甚至一把火烧了泰国400多年历史的古都。
相信每一位泰国人都会愤怒,其中就有郑信,当年泰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王”,都希望能与缅甸抗衡,但实力却达不到,此时有人推举了郑信,于是在1767年12月,郑信加冕为王。
他先找到了最合适的尖城作为复国基地,又带领队伍制造军舰,召集泰、中壮男,入伍为兵;驱逐外寇,收复失土。仅仅7个月,缅军就被郑信带领的队伍击败,而那一年郑信才34岁,他完成了收复泰国的大业。
郑信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流着中国的血,在恢复泰国元气的时候,郑信致力于发展泰国与清朝的关系,多次派人来到中国,请求清政府敕封,1777年,乾隆帝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允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后期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商队。
然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泰国曼谷王朝第一代国王昭披耶却克里,他是郑信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他早就对郑信的王位觊觎已久,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郑信因近卫军发动政变被迫退位,昭披耶却克里立马乘机上位。
登基第2天,昭披耶却克里就下令处死了自己的“好兄弟”郑信,当年泰国还是清朝的藩属国,所以昭披耶却克里要想名正言顺当皇帝,就得取得乾隆帝的册封和认可,但他又怕清朝皇帝因他对郑信做的事责罚他,于是想了一个“好主意”。
在国书中,昭披耶却克里自称是郑信的“儿子”郑华,“父亲”郑信因病逝世,留下遗诏由他继位,乾隆根本没有多想,大手一挥就册封昭披耶却克里(郑华)为新国王。
这个“习俗”就那么延续了下来,此后曼谷王朝的历代国王登基前都要给自己取一个“郑”姓中文名,就算后来清朝灭亡了,这个习惯也没有取消,延续至今。并且泰国一向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比如为中国游客提供VIP通道,国内学习中文的人群更是高达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