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趣读丨唐诗三百首,真的不是全国土产种草机吗?

来源:字媒体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6-30

前些天文字君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热搜:

#被古诗安利过的东西#

这个话题的力量在于,还没点进去

文字君已经开始饿了

谁小时候上课学古诗

不是在口水中度过的呀

别人能背《孔雀东南飞》《春江花月夜》

而你,可能只记住了河豚荔枝桂花酒

月饼鸡豚烤牛肉……

/东坡诗不会背,东坡肉还是爱吃的/

可这么多年过去

别人硬背的《琵琶行》也许忘得差不多了

而你从小馋到大的美食

依然嵌在诗句里,睡在脑海中

直到某一天,终于吃到了传说中的美味

瞬间唤醒记忆,口若悬河

突然发现自己也是个文化人——

你不是没学会

只是把知识存在了小脑袋的保险柜里

还不小心把钥匙丢了

吃,才是你找寻了多年的钥匙呀

/《饮食男女》/

你第一次被古诗词馋到是什么时候?

文字君被种草的第一首

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学过后的文字君

真的跑去街上买了莲蓬回来剥——

毕竟在辛弃疾的故乡,取材很容易

夏天推自行车卖莲蓬的老爷爷还是不少的

/ 钛媒体/

回家兴冲冲剥开一颗莲子,往嘴里一塞

哇,苦死了,呸呸呸——

怀着对古人是不是有异食癖的误解

文字君第一次拔草失败,时年7岁

直到后来

文字君的小伙伴带回了武汉莲子分享

莲肉的清甜与莲心的微苦

平衡又融合得恰到好处

形成一种莲子独特的清香

跟小时候吃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又翻书才发现,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

还在江西上饶赋闲呢,也就是说

他提到的其实是南方莲子

/剥去绿色表皮,直接吃! 图虫创意/

虽然经过了一点波折

但拔草还是成功的!辛幼安诚不欺我!

这一次,助长了文字君拿诗集当菜谱的嚣张气焰

从此开始挑战古诗里各路神奇安利

比如三年级,学了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鲈鱼到底要多好吃

才值得渔民拼死去捕获?没多久

文字君在青岛吃到了清蒸鲈鱼

瞬间鲜美到呆住,可就不知道怎么形容

/ 漳州圈/

直到后来,看到苏州人范成大的一句诗

相当精准:

雪、松、酥、腻,用来形容鲈鱼肉质

再好没有,可后半句让人有点不服气:

你们包邮区人民也太自信了吧!

凭什么说河鱼一定比我们北方海鱼好吃!

结果,文字君的脸被一个男人打肿了

/《银魂》/

这一掌,来自大宋食神苏东坡的胖手

有鸭有蒌蒿有芦芽,写尽包邮区美味

可最馋人的反而是“欲上“而不出现的河豚——

文字君还在想,一个带毒还有刺的胖胖鱼

能有多好吃?尤其后来在北京

吃到了某连锁品牌的红烧河豚

更是彻底灰心了:就这?

/ 图虫创意/

直到某一天,文字君撞了大运:

镇江文字妹收到了家里的投喂

一份烧好后冷冻的红烧河豚

编辑部现场开吃——

一口下去,文字君空白的脑袋除了“好吃”

只剩下一个念头:

以后,苏轼就是我心目中的美食界李佳琦!

/《历史那些事》/

然而,文字君挨过最大的暴击,还是《红楼梦》

第三十八回,宝玉和小姐妹们吃蟹赏菊

刚在咏菊对诗中输给了黛玉

兴冲冲写了一首螃蟹咏

无比嚣张地说“谁还敢作”

随后遭到了黛玉的无情打击:

“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

灵魂小吃货宝玉,全诗除了

对螃蟹色、香、味专一无二的热情赞颂

还真是啥也没有啊

/黛玉:哼/

而文字君对宝玉“泼醋擂姜兴欲狂”的灵魂馋相

也有点疑惑:至于嘛?

毕竟,文字君是吃海蟹长大的

而曹雪芹吃得起螃蟹的年少时光

大概是在南京吃河蟹——河蟹那么小

肥也肥得有限,有那么好?

后来,文字君终于偶得大闸蟹两只

学着宝玉“泼醋擂姜”一吃:啊咧?

世界上还有这种食物

蘸醋和不蘸醋完全是两种味道?

海蟹蘸醋,经常蟹是蟹味

醋是醋味,大闸蟹一配镇江香醋

醋的醇香和蟹的鲜浓

竟然组成了一种新味道——

不行,宝玉笔给我!我来写!

/ 魔都探索队/

不过,拔草也不全是成功的

古人的饮食条件和审美

跟今天多少有点差距,所以暴力拔草

有可能失足陷入历史的夹缝里

主编就曾经遭遇过一次

自从西晋张翰想念鲈鱼莼羹

辞官归乡成了佳话

后世无数诗人吃下了安利

疯狂接力,继续给后人种草莼菜

/ 《味道中国》/

白居易刚写“犹有鲈鱼莼菜兴

来春或拟往江东”,好基友元稹就做了评测

“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

陆游兴冲冲念叨着“今年菰菜尝新晚

正与鲈鱼一并来”,许桢也盼着“橙蟹分甘

莼鲈专美,露酒霜柑”……

一人一句诗

加起来就是一万个拔草的理由

于是主编买了一罐莼菜罐头打开

舀起一口,准备攀登千古文人的味觉之巅——

哎?软软的,滑滑的,没有什么味道……

怎么有点像……鼻涕?

/▲莼菜羹 教素食/

不对!一定是罐头失去了莼菜的本味

古人吃的新鲜莼菜才是正宗,罐头

只是对鲜味的拙劣模仿罢了!

于是,当主编终于有机会吃上新鲜莼菜时

又收获了一次新鲜水灵的失望

“还是……像鼻涕啊……”

后来我们想了想

根据各位安利莼菜的大佬或贬谪

或流放、或罢官的生平

只能做出一个解释:

大家未必真爱莼菜

只是借着“我为莼菜辞了职”的故事

表达一下遭遇职场毒打后

不想上班的心情

/ 故宫博物院/

由此可见,舌尖上的诗与远方

诗不会骗你,但远方可能会——

毕竟初次接触从没吃过

也没见过的远方食物

好吃还是难吃,总有五五开的几率

不过,绕开这一点

很快又在古诗拔草里,发现了新的乐趣

一次文字君读到了一首诗,写得格外馋人:

一看诗名:《馒头

作者是南宋江西人岳珂,岳飞的孙子——

大概因为爷爷是河南人

对面食的记忆刻进了DNA

才写得如此感情充沛

带着这份诗里的感觉

再买个热馒头掰开

最好夹上一块冒油的红烧肉

啃个馒头也瞬间有了仙风古意

/ 许昌美食攻略/

读完苏轼的《寒具诗》

赶紧去买一包馓子

掰下一条,当零食一般细细嚼着

油炸面与芝麻的浓重香气

蕴于金缕一丝,更懂了“缠臂金”的意思——

以前老拿煎饼一卷就啃

还真有点辜负这份反差萌

/ 陈爱狗/

再看看白居易逛街,看到胡麻饼时的馋相: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有人说,今天在形制上最接近唐代胡麻饼的

是馕——这一下

顿时觉得楼下卖馕的兰州汤饼

啊不,兰州拉面小店也诗意起来

/《风味人间》/

此时,诗中的美好已经无分远近

原来,身边那些平凡的食物

也可以因一句诗活色生香

从此,文字君不再仅仅对着诗篇

眼馋远方从未见过的美食

有了诗意,餐桌上任何味道

都可以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让你从日常里,再次发现它

哪怕,你已经吃过它三千次

本来嘛,当我们为一首古诗垂涎时

也并非是闻到了、尝到了什么

而是在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的距离之外

被文字鲜活的诱惑打动了——

此刻,最伟大的

其实不是食物,而是诗本身

/ 《妖猫传》/

或五言或七言的长短词句

以透出纸背的美味

宣示了自己作为中文精华的宝贵

同时,也传达出了只有汉字才能表达的意蕴:

那些创造美味、赏识美味

描摹美味的中国人,才是最伟大的呀!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