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走出济南府的孤儿竟成长为惊世之才,谁培养的他?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8-19

文/殷艳丽

【引子】一个七岁的孩子,父母突然双亡,从此跟随爷爷一起生活。设想一下,这个孩子将来会有一种怎样的命运?爷爷又是怎样培养他的?

夏秋之际,绿色满窗,茶香袅袅,最适合读一本书。

当代社会,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然而究竟如何才能把孩子送进成功的大门?这也许是许多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适逢教育实行“双减”之际,我们不妨走进赵林云教授的《剑胆琴心北国魂》,去探索一个人成功背后的秘密,去看一棵行走的大树。

书中写的这个七岁的孩子,父母双亡,跟随爷爷一起生活,在爷爷的精心培养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他就是永垂青史的辛弃疾,他的人生导师就是他的爷爷辛赞。

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年迈的爷爷,怎样培养的他?

辛弃疾何其不幸,七岁时父母双亡;又何其有幸,有那么杰出的爷爷!

一 日出幼桑

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大宋王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朝代,最繁华的时候从东京的天空中随便掉下一块砖头都能砸着一个大富翁。站在东京的街道里,举目可见朱楼画阁,茶坊酒肆,柳陌花衢,珠帘绣户。人来人往,金翠耀目,雕车宝马,花光满路,何限春游,四季如是。

当大宋王朝举国上下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时,金人敲碎了大宋的美梦。1127年靖康之耻,让富庶的大宋王朝从此落下帷幕,北方沦陷在金人之手,朝廷逃到江南,偏安一隅。

但北方人驱逐金人的信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140年5月28日清晨,济南府历程县四风闸村,曦微的光刚刚透过林梢,有一家人已经忙得不亦乐乎,原来,辛门望族要添丁了。果真,辛夫人诞下一个男婴,这给注重香火传递的名门望族,带来了多大的希望。这个男孩就是辛弃疾,他的父亲辛文郁望着透过桑林的晨曦,心底里升起无限的幸福。有了孩子,才有未来啊。

爷爷辛赞此时正在亳州给金人任职,因为家族庞大,没有办法跟随朝廷南渡,只能屈辱于金人之下,但心中恨不能马上把金人消灭干净。

辛赞得知添了个小孙孙,无比喜悦,赐名辛弃疾,他多么盼望小孙孙无疾无忧地成长,长大后能像霍去病那样把外族驱逐到大漠以北!

一家人视孩子为珍宝,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辛弃疾七岁时,他的父亲辛文郁带领族人偷偷练兵,期待有朝一日能把金人赶出家门。不料在一次训练时,被金兵发现,被金兵带毒的箭射中,不出几天就亡故了,妻子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个月后忧郁而亡。

一个七岁的孩子,父母眨眼间双双亡故,这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从亳州回来的爷爷辛赞,内心仿佛坍塌一般,一下子苍老许多。国仇未灭又添家恨,幼孙尚小,下一步该怎么办?辛赞看着远处正在成长的桑树,沉思良久。国家灭亡了,个体的命运怎么会好呢?辛赞没有沉浸在悲伤中,他深深懂得,一个亡了国的人是没有理由悲伤的。

辛赞的内心深处是刚强的,国仇家恨激励他一定不要被击垮,他要把七岁的孩子拉扯大,而且还要好好培养他。

二 齐鲁大地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眇眇寻木,生于河边。竦枝千里,上干云天。垂阴四极,下盖虞渊。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培养人才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曾子杀彘,画荻教子,陶母退鲊,岳母刻字等,多半是父母的角色,脍炙人口。几乎看不到隔辈之爱,说到辛弃疾,几乎无人谈到他的爷爷辛赞。

《剑胆琴心北国魂》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填补了这块空白,给我们呈现了中国式最优秀的教育方法。

那时济南正是秋季,辛赞带着这个七岁的孤儿,离开济南府踏上回亳州的征途,这一路,辛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齐鲁大地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先去灵岩寺,寺内的灵岩宝塔,彩塑罗汉,碑文篆刻,古檀佛音,所有的古迹文化、自然景观,辛赞都一一讲给小孙孙听,浸润他幼小的心,启迪他的心灵之光。

继续前行,攀登泰山,让小孙孙领略泰山的巍峨雄伟和不朽文化。自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是历代皇帝参禅之地,更有杜甫等文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旭日东升、黄河金带、晚霞夕照、云海玉盘,这些壮观的景色相信一定深深震撼了年幼的辛弃疾,豪情壮志想必在他心中点燃。

离开泰山,下一站就是曲阜孔庙,辛赞要带着小孙孙去拜孔子。

拜谒孔庙,注定辛弃疾的一生与文结缘。

不知道辛赞是如何给小孙孙介绍孔子的,也许自从辛弃疾一生下来学会说话开始,就已经知道孔子这位中国的圣人了吧?不要说皇帝,就连金人也要拜孔子,可见孔子的影响力是多么大。辛赞一定会把圣人的学说放在至上,儒家学说就是国家的内核。

过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看奎文阁,观古碑亭,最后来到大成殿,瞻仰孔子。

小小的他仰望孔子塑像,心中会想什么?他大概一定在想,要做一个像孔子这样的人,去拯救世界。辛弃疾后来真的和孔子有相似之处,他自己写到:“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他和孔子的一生是那样相似,都是在东奔西走,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马不停蹄,却总是遭遇挫折。

“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从爷爷辛赞带着辛弃疾走出济南府,就注定他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却又是不凡的一生!

齐鲁大地架构了辛弃疾的人生框架,泰山和孔府界定了辛弃疾的人生坐标,儒家思想就是原点轴心。纵向为文,横向为武。辛弃疾的双料人生就是这样开始的。

再看一下辛赞也会辛弃疾策划的读万卷书。

对于辛弃疾的学习安排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找亳州城里最好的老师,让年幼的辛弃疾开始读四书五经,让他从最顶尖的国学学起,这些都被辛弃疾背诵下来国学精粹,慢慢在他大脑中发酵,最终把他推向了人生的顶峰。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现代名人,鲁迅,胡适等,无一不是国学精粹灌溉出来的。

三 建木,中天之树

辛赞去世时71岁,辛弃疾已经长大成人22岁,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辛赞为孙儿做好了最美好的人生架构,曾经还收养了一个三岁孤儿吴世忠,后来改名叫辛忠,长辛弃疾十四岁,后来跟随辛弃疾东奔西走一生,一直陪伴在辛弃疾身边。

辛赞老人是安然离世的,他早就看出孙儿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他内心是欣慰的,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后来的辛弃疾大家都知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宋史·辛弃疾传》写到:“23岁前有剑,带领50人就敢直怼金兵5万人,生擒叛徒后安然而归;23岁后有笔,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

他有“命世大才,济时远略。中流之砥柱,寒露之玉壶。”

他的诗词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的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胸有大境界,方能出雄才。

掩卷深思,仿佛看到辛弃疾扑面而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天地大美,照亮人生。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