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学成归来后,广西农村娃回村支教
今年的10月,位于广西的百色田东县,刚刚进入到秋天。
今年才23岁的志愿者田宗林站在岜皓小学讲台上看着底下稚气未脱的学生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阔别山区学校8年后,他参与了由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及澎湃新闻主办的“梦想照进童年公益支教行动”,走进了广西百色岜皓小学。
今年23岁的田宗林是一个硕士一年级的研究生,在7年前,他离开自己广西百色的家乡,踏上了前往国华纪念中学的求学之路,在此之后更是考上上海海事大学又后续保研到华中师范大学读研,他的成长之路说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学生成才路。
在今年十月,田宗林特意从武汉坐车赶到田东县,再转车来到了岜皓小学,为的,就是可以尽自己一份力量,为母校和家乡尽一份力。特别是他结合课程独创的魔术课、梦想课因为十分生动所以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喜爱。田宗林心里清楚,如农村孩子如果缺乏约束与引导是非常难以成才的,自己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得到了很多帮助,才让自己从贫寒之家,一步步走向知名高校。
从当年离家在外求学开始算起,田宗林已经在外面漂泊了差不多8年,在未来,他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可以走得更远,增长自己的视野,通过自己作为正面案例,鼓励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在今年9月,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找到田宗林,希望他可以代表国华参加这一次的支教。最开始的时候,田宗林因为自己的课程紧张,担心赶不上进度。但是最后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田宗林还是选择了前往支教,因为小时候自己就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才能够走出大山,现在自己学有所成,应该对社会有所回馈,何况是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此外,田宗林还有一点点自己的小“私心”,因为自己一直在读书,缺乏社会经验,自己与社会有点脱节,也希望通过这次支教可以多跟别人交流。
田宗林的设想当中,他会发挥自己的数学专业特长,教孩子们速算法,为此还专门带了一本“武林秘籍”的书。但是来到学校后,他发现这里的孩子数学基础薄弱,根本不足以支撑教速算法,他也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转而通过自己从小到大的兴趣——魔术来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是23岁的田宗林第一次当上老师,他憨厚可爱,带一点点腼腆,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并不淡定,甚至还有一点慌乱。在正式上课前,他坐在桌前反复摆弄教具——一副扑克牌和一副挂坠,反复练习着明天自己要表演的魔术。除了变魔术,他还要琢磨怎么样才能把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魔术当中。
到第二天正式上课,一踏上讲台,学生们齐齐起身向他鞠躬问好,田宗林紧张的心反而放松了下来,按照设计好的情节与互动,田宗林与孩子们顺利地开展起了课程,孩子们的情绪也被调动得非常高涨,甚至还离开座位,围绕着讲台听他讲课。魔术课大获成功,孩子们课后也追着他跑,追着问小田老师魔术的秘诀。
在岜皓小学针对志愿者授课的调查中,田宗林设计的魔术课,也获得了最受学生欢迎课堂的前列。但是这些反馈,都没有让田宗林满足,他仍然觉得自己的课程内容比较单薄,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让他可以调整课程内容,把事情做漂亮。
田宗林来自广西柳州的一个小山村,回想自己的小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胆小的人。
和岜皓小学许许多多孩子一样,田宗林小时候没有什么梦想,谈到自己最大的梦想,那便是能够在领居家蹭一蹭看黑白电视看柯南动画片。就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自己读初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班主任向自己提到了“国华纪念中学”。
在那个年代,学生要是因为家境贫寒不能继续上学,一般都会选择初中毕业后就出外闯荡,田宗林家里不仅有自己在念书,还有一个在念书的姐姐,一个重病卧床的奶奶,家庭开销较大。所以当时的他,希望通过去国华念书,减少父母负担同时也可以继续学业。
国华中学由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捐资兴办,从02年开始至今免费招收了三千多名成绩优异的贫困学子。2012年,田宗林进入到国华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说感受最深的就是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让他感觉非常温馨。像田宗林这样因贫困来国华的学生非常多,他们刚进学校时,很多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为此,学校的创办者杨国强和老师们一起,经常与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学生们在国华里日常工作学习,周末和假期就开展素质拓展,学习音乐和书法,田宗华在国华,也过上了跟城市孩子们一样的高中生活。
由此,田宗华的观念从免费求学,也慢慢转变为希望自己可以拥有更多智慧和知识去改变命运。在国华三年,他每日思索怎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志存高远,学会了踏实奋斗,用心做好手里每一件事。
在这种氛围中,田宗林从“免费求学”的狭隘观念,变成了“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智慧和学识,改变命运”。除了得到物质帮助之外,田宗林开始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三年在国华纪念中学学习经历,让他慢慢“志存高远”,学会踏踏实实奋斗,用心做好手头上的事,将天赋发挥至极限。
田宗林后来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被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在优秀的成绩背后,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每天不到6点他便起床学习,把别人拿来玩的时间都拿来看书与学习。
这个刻苦学习的习惯,就算是在支教期间他也仍没有松懈,每天早上6点,他便从地铺上爬起来带着复读机与课本开始背诵英语一直到8点与上学的孩子们一起返校。
就这样坚持了多年,田宗林只要是白天浪费了时间,他晚上就会发慌睡不着觉,他自称自己不求未来大富大贵,但是求自己心安,可以忍受自己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不能忍受自己每天碌碌无为。
回想自己的过去,田宗林时常感慨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得到了非常多人的帮忙,才能一步一脚印走到现在。所以,每当他看着岜皓小学的孩子们的时候,他总能从中感受到现在和未来的寓意。但是他心里也明白,这两者之间隔着重重关山。
最初来到岜皓小学时,同行的志愿者们大都都被眼前的景致折服:山峦重叠,有些山如同被砍过一样陡峭,植被少,颇有冷峻感。而村民们依山建房,从山脚到山腰分布着民房,岜皓小学就位于其中。
这些景致,对于田宗林来说,却是熟悉的景色。他从小在广西农村长大,对于这样的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以至于他从县城坐车来的路上恍惚间有“回家”的错觉。
说起家乡,田宗林感情复杂。在他年幼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经常要去工地拉电线,都是高空作业,而且非常辛苦。只要老板给了钱,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得去工作。而自己的母亲则要管着家里为数不多的田地,早晚种植然后再去城里卖掉,早出晚归也非常辛苦、
在这种情况下,田宗林坦言到自己也曾经埋怨过自己的爸爸觉得他给予自己的不多,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他也觉得父母已经给了自己拥有的全部了。家乡将是自己永远的牵绊,回家是最温馨的事情。
从高中开始,田宗林便离开家乡求学,他的足迹遍布佛山、上海、武汉等地,关于偏僻之地的落后,他觉得最可怕的,不是物质上的匮乏,也不仅仅只是打印一篇论文都无处可去,而是思想层面的贫乏。
所以,通过岜皓小学,田宗林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孩子们在嬉戏,玩耍,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在这笑容的背后,却是“荒芜”——家家户户有新修的楼房,但是只有家里的老人看顾着,没有什么年轻人。对于田宗林而言,岜皓小学的留守孩子们,其实对所谓的家乡美景早就没有了知觉。
“回报家乡并非一定要回到家乡,来这里工作、支教,虽然这是最直接的做法。”田宗林说,在外闯荡、增长视野,推动社会进步,效果同样。“如果别的地方的孩子看到我,如何努力地走出大山,从而受到鼓励,这也是一种回馈。”
但经过这次梦想照进童年,重新与山村孩子相处,他又有另一种感悟。也许,有时候以志愿者的身份,回村里看看,也是一种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