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怎么把江山作没的?
中国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都是昏聩无能,沉迷享乐。可有这么一个皇帝,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结果却做了亡国之君。他天性仁爱、礼贤下士,最终却离心离德,自缢而死。他就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崇祯。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崇祯又作何解释”?
倘若翻开他的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崇祯的昏招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结合史实,看看崇祯到底有多昏,以至于他能把自己活活玩死。
崇祯的第一个昏招叫假仁义,真残忍。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和农民军周旋了十年之后,崇祯启用了新一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深知农民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十年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
所到之处,应者云集,导致农民军是越剿越多。于是,杨嗣昌上任以后,立马制定了。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战略。这个战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就像一张大网一样,限制了农民军的流动性。可以把农民各个击破,最终歼灭。
果不其然,战略已经准备完毕,在当年秋天的时候就取得了积极效果。当时以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在南阳活动。
结果被明军大败,他本人也身负重伤,无奈只好退到湖北麻城和当地农民军刘国能合并一处。
由于刘国能和张献忠貌合神离,加上张献忠的势力太大,刘国能害怕自己被兼并。
于是他于一六三八年正月率军投降。刘国能投降之后,张献忠独木难支,也于当年四月在湖北的古城受抚,而张献忠的受抚。更是导致了一连串的农民军跟着受抚。这样一来,全国的农民军中除了李自成还在坚持抵抗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偃旗息鼓。
这样的情况下,勋阳巡抚戴东旻就上书崇祯,说,趁张献忠等大股农民军全部聚集在勋阳一带的有力时机。应该调集各镇大军,协同扫荡,以绝后患。这封奏疏无疑是正确之极,哪知崇祯却仁义之至。他竟然认为这样做是言而无信,很不地道。拒绝了戴东旻的请求,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是年五月,军抚在维持了一年之后。张献忠举兵复叛,彻底消灭农民军的大好时机就此消失。俗话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如果崇祯只是对敌人仁慈,也就忍了,他居然对自己的部下十分残忍。比如之前的崇祯三年。一手缔造了宁锦防线的爱国名将袁崇焕就被他凌迟处死。往近的说,在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
孙传庭曾立下赫赫战功,他曾在崇祯九年,与洪承畴一起绞杀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
后来又在张献忠受抚期间,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几人马躲到了商洛山中。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
因为和杨嗣昌不合,担心被报复,于是在崇祯任他做保定总督的时候,就谎称耳聋辞官不做。
按理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哪知崇祯查明真相以后,竟然大发雷霆,把他逮入狱中。当时正值用人之际。
崇祯把孙传庭这一关就是三年。直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复叛,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已经发展到了百万之众的时候,崇祯才急急忙忙。把他从狱中放出。
刚开始孙传庭确实打了几次胜仗,他也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哪知到了崇祯十六年五月。崇祯求胜心切竟然连发数道命令,催促孙传庭出关,追缴李自成。迫于崇祯淫威,也害怕再次坐牢。孙传庭没有办法,只有贸然出击,结果在汝州之战中溃败。不久后战死潼关。
由于孙传庭几乎是当时明王朝唯一可以倚重的王牌官军。
这样一来,明王朝的灭亡也就注定。
崇祯还有另外一大昏招,那就是迂腐。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崇祯九年六月,英亲王阿济格率军翻越喜峰口,他很快就攻占了北京昌平、京师危矣。
这个时候各路大军进京勤王,其中唐王朱聿键也率领千余护卫前来勤王。哪知,崇祯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竟然按照皇明祖训,以藩王未经允许,不得率兵入京为由,将其削藩。并把他关到了凤阳高墙。不得不说,崇祯这样做确实太伤人心。
而关于迂腐这一点,在崇祯与清廷议和这件事儿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崇祯十四年,洪承畴于松山战败,崇祯没有办法两线作战,于是派马少于去和清廷议和。
你都不敢相信崇祯迂腐到了何种地步,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他还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架子,像过去对待建州卫那样。对待清庭在敕书的颜色和制定上不合定式。大清皇帝皇太极看了以后非常生气,退回敕书。换了制书以后终于达成协议,哪知这好不容易达成的协议,居然是崇祯瞒着朝中大臣秘密进行的。
大臣们知道以后以为屈辱,舆论哗然,崇祯见识不妙,竟然单方面毁约,把责任呢全权推到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身上。
崇祯十五年八月,陈新甲被斩,明王朝最后一个喘息的机会,也丧于首鼠两端的崇祯之手。
从上面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崇祯除了迂腐之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沽名钓誉。
而对于这一点,他身上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一六四四年正月,李自成节节逼近京师,崇祯便产生了迁都南京的想法。然而,这是一件很无能的事情。
为了顾全面子,他就想在大臣们的力请下顺水推舟。但因为之前崇祯斩杀陈新甲的缘故,大家都害怕承担责任。
以至于呢没有一个大臣敢站出来主张此事。
这个时候,左中允李明睿看出了他的心事,建议他以亲征为名,先到山东。然后凤阳。
最后再到南京。按理说这个方案再好不过既能堵住大臣们反对南迁之口,又能保住皇帝崇祯的面子。哪知崇祯认为李明睿的职位太低,只是一个六品官,怕日后被人闲话,居然想要内阁首辅陈演说出南迁。
然而,陈演老奸巨猾,闭口不谈南迁之事,就这样迁都南京也因此搁浅。到了二月份,形势更加危急,就连在外督师的李建泰也上疏,请求马上南迁。
结果崇祯却表现出一副反对南迁的样子,声色俱厉的训斥,说,祖宗辛苦百战,才有今天的土地。如果贼人来,我就离,我还怎样督责。乡绅士民之守城者。另外我要是走了,宗庙社稷怎么办?先祖十二陵寝怎么办?断然拒绝。这时候又有大臣请求,说可以将太子送。
南京监国。这本来是古来常有的事情,但崇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居然再次拒绝说我经营了天下十几年都没有结果。
一个孩子们能做出什么事来?终于在崇祯的不断作死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慌乱之际。
崇祯砍死了自己的女儿和嫔妃,然后踉踉跄跄的跑到煤山自缢。
可以说,崇祯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挽救危局。无奈他总是昏招频出,而且所做之事。
往往是伤了人心,以至于最后只有一死的结局。
诚然,崇祯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他呢确实难称英主,他不爱人才,伤了下属的心。
遇事推脱,仅仅以求自保,这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致命弱点。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崇祯呢是自己把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