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新奇,留白巧妙,文伯仁绘《太湖图》
太湖美景媲美杭州西湖,太湖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春秋时期吴越大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纳范蠡的计策,最终打败吴国。范蠡功成身退,和西施泛舟太湖之上,过着神仙一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吴越大战是史实,范蠡的故事是传说。即便如此,也可以说明太湖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想象。
自然美景还有文化内涵,给画家的创作带来灵感。这幅《太湖图》是明代画家文伯仁的作品,采用俯视、仰视结合的角度,描绘了太湖风光。文伯仁是文徵明的侄子,擅画山水,布局巧妙。从《太湖图》中可以看出来,画中的大面积留白确实有“计白当黑”的效果。
文伯仁 太湖图
文伯仁喜欢画实景山水,他画过姑苏十景。太湖距离姑苏不足百里,文伯仁前往写生创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实景山水如何描绘,古人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不过,古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笔墨技法,而忽视了构图。古人把画山水当成传递感情思想的手段,不屑于画百分百还原的作品。故此,哪怕是黄公望的写生杰作《富春山居图》,也有人觉得不像自然风光。
文伯仁从构图入手,解决实景山水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显得尤为难得。文伯仁在画中采用了两个视角。先用俯视角度,描绘太湖全景,以求达到总揽全局的目的。再加入仰视角度,通过远山矗立,表现出太湖的壮美广阔。
文伯仁 太湖图 局部
《太湖图》不像印象中的传统山水画,由于文伯仁喜欢“反套路”,人们对他的评价形成两极化的趋势。和他同时代的画家,评价他构图塞实。喜欢他风格的人,评价他布局奇巧。两种评价都有道理,要辩证看待。
文伯仁早年学习元代王蒙的画风,的确喜欢画得饱满。他中年以后,受到了简约风格影响,画出来塞实处有空灵之美。《太湖图》也有这个特点,画面下方,用笔细密,皴擦的笔痕简直到了密集的程度。幸好他用古树、屋舍、石桥这些细节,强化空间感,破除了又乱又密的感觉。
文伯仁 太湖图 局部
文伯仁晚年的作品在构图方面超越了文徵明,他强调留白的手法,影响了明末画家的风格。文伯仁属于吴门画派,他在创作中的表现手法,被后来的松江画派学习。他身处画风转变的年代,他的《太湖图》就像一个转折点,预示出松江画派的崛起。
文伯仁的模仿能力很强,他画远景处的群山,一看就元人画风。他又能在创作中努力创新,在构图上打破传统山水画布局。总而言之,他是一位能力超强的画家。
文伯仁 太湖图 局部
太湖美,不仅水美,还有山美,更有舟船划过水面,带来无拘无束的畅爽。如果以后再聊太湖的风光,可以找到这幅《太湖图》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有图有真相,看到这幅画,什么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