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鹅头、鸟爪……王羲之、智永书法中有哪些动物的痕迹?

来源:二三里客户端 企鹅号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0-19

王羲之一辈子“性爱鹅”(喜欢鹅),从中年的为“鹅”奔波,到晚年称病弃官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对鹅的喜爱可见一斑。

唐初房玄龄等人编纂的《晋史》中记载两个有关王羲之与鹅的故事。

王羲之玩鹅图 宋 马远

故事一:为鹅难过

原文:

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译文:

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竞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经成换鹅

故事二:写经换鹅

原文: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译文:

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迫《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

为什么王羲之这么爱鹅呢?不外乎两点:

1.鹅从形态和习性上,比较符合身处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的审美观点,某种程度是王羲之服食丹药的替代品,即所谓的“陶冶情操”

冯摹本兰亭的“之”

2.在对鹅的喜爱、相处之间,王羲之渐渐把鹅的一些形态融入的自己的书法之中,出来效果并不是太坏。这种对质朴古体的“改造”,为后来的“古质而今妍”奠定了基础。

仰起的鹅

冯摹本《兰亭集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将实物与墨迹对比来看,还真有那么几分像。

也由此稍稍领悟到古人,“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以及“屋漏痕”、“折钗股”那些玄而又玄的话语。

智永的“鸟爪”

智永作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在出家之前,自然接受了家族的书法传授。又因为是和尚,晚年的他为了传续王氏笔法而写下的八百本真草千字文中不免也透露出这样的痕迹。

局部

放大

想来古人的有些话,还是要仔细思考,修饰的辞藻之外,往往隐藏一些意想不到的“干货”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