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颜月貌”——金代定窑白釉花口碗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
“花颜月貌”
——金代定窑白釉花口碗
2001年9月,泊头市富镇村村民在取土时无意发现一个金代窖藏,共出土定窑、耀州窑瓷器精品20余件,其中就包含陈列在沧州市博物馆历史厅的二级文物定窑白釉花口碗。
这个碗胎质细腻,胎体坚薄,釉色温润典雅,白中闪青,宛若月光;口沿芒口无釉,被工匠修饰成美丽的六瓣花口,碗内底部下凹呈圆形,内壁轮制痕迹明显,压印出六条长短不一的斜线伸向口沿,以表现器壁出筋的视觉效果。这样一来,整个碗就好似一朵玲珑小巧的花儿。更妙的是,将碗倒扣过来后,竟也是花的姿态,妙不可言。
花口碗不止美于形貌,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瓷器模仿金银器的典型器物,也是中西方艺术碰撞融合的产物。
唐朝,经济繁荣,文教昌明,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上丝绸之路进入黄金时代,大量波斯金银器传入中国。在波斯文化的影响下,唐朝本土出现了大量模仿萨珊王朝和粟特民族器物的金银器。至宋金之际,金银器在继承唐代工艺的基础上普遍更为小巧,各式花口碗层出不穷。富丽堂皇,花式繁多,极具艺术魅力的金银器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历来为皇室贵族专有,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也影响到瓷器的创作与加工。
瓷器以瓷土制成,不仅原材料丰富、可塑性强,而且质地坚韧、价格便宜。由于使用范围更广,引得众多瓷窑将金银器造型作为流行时尚进行模仿。定窑从唐代时开始效仿金银器的造型和工艺特征,并在模仿金银器的艺术过程中,将其特有的设计理念逐渐融入陶瓷艺术中,进行大胆地改革和创新,由此产生了各式花口的碗盘。沧州博物馆的这件定窑白釉花口碗,便是定窑工匠模仿金银器的花口特征,并结合定窑瓷器的特点烧制而成。
金代时,定窑白釉花口碗从定州出发,乘船坐车,沿着大运河,辗转来到沧州泊头富镇。时隔千年,她常驻沧州博物馆历史展厅,向着来来往往的观众展现着她的花颜月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