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现象”有多可怕?成绩下滑只是开始,小学六年都会被拖垮
张试卷做了整整四个小时,中间还“错误频发”,如果你是家长,你会不会疯?
而这正是闺蜜家儿子聪聪自从升入三年级后的常态:
成绩从双门满分跌到80多不说,孩子的学习动力似乎也一下子消失殆尽,每天上课不是发呆就是开小差,就连作业也是马马虎虎,甚至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为此闺蜜没少成为班主任的“座上客”,可闺蜜死活搞不懂,明明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成绩不错,为啥一到三年级就“大变样”了呢?
教育学对于闺蜜儿子的这种反常表现有一种更为权威的方法,即“三年级效应”。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差距拉大。”
这句教育界的谚语意思是说,一二年级的成绩其实是具有“欺骗性”的,真正能够影响孩子成绩的分界点其实是三年级。
如果说将孩子的学习生涯视为盖房子,房子将来稳不稳固,关键在于基础有没有打好。而小学三年级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
一位特级教师甚至直言,小学三年级是孩子学生生涯的分水岭,直接决定将来能否考上好大学。
为啥“三年级现象”在小学生阶段频发?教育专家直言:二加一减是关键
针对孩子们频频出现的三年级现象,教育界的专家曾经就此进行过专门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孩子们的这种反常表现其实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他们将其总结为“两加一减”。
● 一加:课程难度增加
不同于一二年级时的“临时冲刺”,三年级对孩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思是说,学生们过去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难度变化的三年级,这也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就拿小学难度最大的数学来说,相比较一二年级对于算数的考察,三年级的数学更侧重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等方面,这就要求孩子要具备基本的数学思维,否则很难跟熵老师的上课节奏。
● 二加:课程数量的增加
一般来说,三年级是小学生迎来英语的关键一年。对于那些提前准备的学生来说或许还能勉强适应,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突然杀入”的英语会彻底打乱他们原先的学习习惯。
这相当于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加入了一个不稳定因素,继而影响到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
● 一减:玩耍时间的减少
当孩子们迈进三年级的门槛后,他们在老师眼中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而是已经做好了学习准备的“小大人”。
一方面,老师会对孩子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这对天性爱玩的孩子自然是一种“挑战”,出现抵触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三年级效应”?过来人道出真相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天赋再高,如果学习只是3分钟热度,那么也是不行的。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我们就需要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从小父母催促孩子学习,学习仿佛就成为了父母的事情,每次干着急的都成了父母。这样的思想观念,我们需要慢慢转变。
抓住课后服务的提升机会
如今虽然取消了校外培训与补课,却增加了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可以对孩子一天的学习进行总结,还有熟悉孩子情况的老师,对孩子进行专业的答疑解惑,这是孩子提升成绩的好机会。
只要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等到课后延时服务的时候,就可以好好地向老师请教。
在课后延时服务这段时间,解决当天的疑问,不让疑问过夜,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放学后,就可以到户外多活动玩耍了,释放天性,劳逸结合,既让孩子有了美好的童年,又增强了孩子的身体素质,何乐不为呢?
父母转变为学习型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想要孩子变得优秀,父母就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将自己转变为学习型父母,要抓住孩子偏科的科目进行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