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菏泽这个地方,曾经繁荣兴旺,而今只剩下残破和荒芜

来源:来份大盖饭 作者: 发布日期:2021-12-06

今天,你站在门外无论怎么看,也不会发现这处颓败的院落曾经是一家规模酒厂的所在。透过它单薄锈蚀的铁门和褪色的砖墙,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它当年的繁华与兴旺的。

这里是原菏泽县(大黄集)酒厂的原址,自1951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成立至1987年迁至菏泽市中华东路,菏泽县(大黄集)酒厂在鲁西南西部这个平凡的小镇上奉献了36个风与月各不相同的春秋。

大黄集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南边陲,东与定陶南与曹县西与东明为界。在泱泱华夏的历史上,这个中原之西的小镇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这里的人民朴实无华,这里的黄土厚重肥沃,这里也曾出现过一些惊天动地的人物,诸如黄巢等。

根据历史的综合记载来看,黄巢的故村应该在今天大黄集南黄庄村一带,黄庄在唐朝时属于古冤句县。而除了黄巢这样的大人物外,大黄集也曾出现过一种值得夸耀的令中国人无比热衷的饮料——酒。

大黄集出产的这种酒最初叫什么名字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酒是大黄集人民的创造。大约在清朝之时,这里就形成了许多酿酒的小作坊。后来因为当地一位在京城做官的人,将这种酒带到了京城,让清朝的皇帝尝到了。皇帝一饮爱不释绝口,于是将其列为贡酒。

因为这酒进了皇宫,所以后来就被称作皇宫酒,再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皇宫酒又成了黄公酒。到了近代,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大黄集杨湖村一带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一场战役被称为大杨湖战役。所以,解放后为了纪念大杨湖战役的胜利,又把黄公酒改为了杨湖酒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菏泽县在今天的大黄集镇大黄集村北即今天的大黄集镇卫生院西侧建立了菏泽县(大黄集)酒厂。这也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吧,将大黄集黄公酒的生产工艺用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上。

菏泽县(大黄集)酒厂的建立,不仅对当时菏泽县的财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一定程度上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一些福音,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利民。六七十年代是新中国最血气方刚的年代,那个年代是筚路蓝缕创业的年代,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光辉下奋发图强的年代,菏泽县(大黄集)酒厂正是在那个最青春的年代“崛地而起”的。

将近半个世纪过后,你别看它今日破烂不堪一片荒芜和凄伤,似乎无人问津成了大时代最寂寞的角落。但你可知,当年这里也是一处繁华忙碌之所。一群乐观奋发的青年男女,曾在这里进进出出、用青春浇灌汗水。他们阳光、建康,心无旁骛。

今日的老酒厂,许多建筑已经经不住岁月风雨的吹打,有的已经倒塌了。但当年这里最红火的时候,也肯定是菏泽地区少有的“大厂”,这里的工作也曾让许多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艳羡、渴求。

直冲蓝天的水塔,在今日看来已经是再平凡不过的建筑了。但在那个年代,这应该是比较高科技高水准的建筑了吧。水塔在当时对于一个酒厂来说不次于中枢地位,我觉得,在那个年代建设这样一座水塔,不比今日建设个某某桥某某大厦来的轻松来的让人热血沸腾。

人会老去,事物也会老去。然而,岁月过后往往是物是人非。老酒厂还在那儿只是残破了点,它静静的坐落在那里从未挪移。但当年在那里高歌猛进的男女不见了,他们都去了哪里没有人关心。当年厂里最帅的那个男人最后娶了谁,当年厂里最漂亮的那个女子最后又嫁给了谁,估计这些问题除了在那里生活工作过的人,没有人会关心。正如这座被废置的酒厂,不知道它今天还有什么用武之地。

后语:本文只作回忆之谈,部分信息来自老酒厂附近群众之口,可能有不翔实之初,望读者见谅!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