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班关门后,衍生出一种新兴产业,为防分流中产家庭已拼尽全力
自1955年7月至今,“减负”这两个字就频频被提及,其中当属2021年推进的“双减”政策力度最大,利好频出。
从落地情况来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不仅为了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推迟了早晨上学的时间,还提出了“5+2”延时服务等辅助政策。
此外“双减政策”落地后,整顿校外学科类补习机构的行动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不仅在招生量、“捞金力”方面被腰斩,有些甚至被迫歇业或直接关门大吉。
让学生从补习班中逃离,回归学校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当然,也为规范整个教育行业奠定了基础。
在双减政策中,规范教培机构是个“关键点”
教育行业本身是公益性质的,是为了增强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主要渠道。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教育的发展越来趋于功利性,其中更让一些“教培”机构坐收渔翁之利。
慢慢随着资本的涌入,教育越发市场化,随后又流行起以“贩卖教育焦虑”促进超前教育的势头,超前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失去了轻松的童年,也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内卷”不断,恶性竞争循环。
“双减”虽然给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冲击,但本质上是为了规范和整顿“教培”行业。让规范的留下,让不适合的退出。
当补习班宣告关门大吉后,一种新兴的产业应运而生
经过一系列铁腕政策的实施,市面上不少补习班宣告倒闭,按理说,教育应该是回归到了正轨。不过“贩卖焦虑”的影响还未消退,一些家长依旧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无法正视新教改的优势。
因此当补习班关门后,又衍生出一种新兴产业,继续带着孩子进行超前教育,而这就是——“住家教师”。
“住家教师”由于费用要高于补课机构,并非家家都能消费得起,但即便如此,为防止孩子在中考中“被分流”中产家庭已拼尽全力。
“住家教师”的出现,其实是源于家长焦虑的心
“住家教师”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家庭为孩子聘请的家庭教师,从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这些“住家教师”还并非一般做兼职的大学生就能应付得了的。
比如,上海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中显示:“本科学历、英语六级以上”或是“有海外留学经历”。无独有偶,北京发布的一则为五岁孩子寻找住家教师的要求是“英语六级、本科学历”。
而求职者发布的自荐信息也令人瞠目结舌,比如求职者身份中不乏毕业于知名学府“清华”的人才。
当然,这个新兴产业之所以可以高要求,也在于其拥有丰厚的薪资待遇。据不完全统计,“住家教师”流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中北京的待遇1万起,上海通常在3万左右,并且包吃包住,而面对如此高昂的“学费”,就连不少中产家庭也直呼“吃不消”。
其实话说回来,许多家庭之所以花费重金聘请住家教师,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焦虑的内心,毕竟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孩子们最终还将面对中考和高考。
在中考的普职比调整为5:5的情况下,如果自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恐怕将面对被分流的风险。
即使孩子中考没有被分流,但进入高中阶段,也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拔高,如果从小没有打好基础,又何谈拔高呢。
各类补习只能暂时提高成绩,培养学生的效率与专注度更重要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客观现实也的确存在,但是焦虑不能解决问题,通过补习文化课知识,只能够暂时提高学习成绩,可无法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出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住家教师”的存在不符合教改的方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毕竟一旦教改方向进一步深化,要求孩子们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时,就代表着学生们不仅要学好文化课知识,更要体、美、音全面发展,这些不是全靠补课就能达到的。
所以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日后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家长们还要全面考虑,拓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