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西海固笔记》:讲述曾经苦瘠甲天下却生长文学的西海固脱贫故事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20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作家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他对西海固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向众人展示一个完整的西海固,他踩进生活的泥土,贴近现实的人物,细致分析西海固贫穷的原因,状况,并敏锐地捕捉和表现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新因素新气象,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
因为贫穷而声名显赫的西海固 ,曾经到底有多穷?为何如此贫困?以及后来如何脱离了贫穷?季栋梁选择了西海固脱贫攻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庄移民”“梯田建设”“盐池治沙”“扬黄灌溉”“井窖工程”“劳务输出”“菌草种植”“滩羊银行”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
在作者分析看来,西海固贫穷之所以闻名天下,其一,有两个泰山压顶般的“定论”:一是150多年前,清朝大臣左宗棠穿越西海固这片土地时,满目“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在给同治皇帝的奏折中叹曰“苦瘠甲于天下”;一是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进入西海固考察后,确定西海固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两个“定论”代言了西海固,只要提到西海固,人们必用这两句话。谈到西海固的贫穷,总是被冠以中国之最。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海固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却成长起一种格外旺盛的“庄稼”——“西海固文学”,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在全国文坛引起普遍关注。西海固作家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全国性文学大奖。2018年,因《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女作家马金莲就是西海固人。评论家赵炳鑫在《西海固文学何以可能》一文中这样论述:“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封闭保守的人文生态环境使西海固文学从一开始就带有‘苦难叙事’的性质……‘苦难’似乎已经成为西海固文学的一个传统。西海固作家的书写大多以苦难为母题,‘底层的生存事象、无助环境的百般折磨、众多人物的不得圆满’等,几乎成为西海固作家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成为他们的文学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