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老一辈革命家好家风|常香玉

来源:西城诫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2-24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戏比天大’是豫剧大师常香玉一生恪守的职业准则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她留给孩子们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常香玉从艺70多年,从来没有误过场,没有“滚大梁”,也没有因为身体或其他个人原因换过角色。每逢晚上有演出,常香玉从下午开始就沉醉于角色之中,这时她不管家事,也很少说话。有时孩子们吵闹甚至说话声音大一些,丈夫陈宪章便立刻小声制止“不要吵,妈妈在备戏。”一直到70多岁,常香玉仍然每天系着板儿带、腹带,坚持吊嗓子半个小时。孩子们劝她:“现在您也没啥演出了,不用那么累。”她却说:“那不行,我要准备着,随时能参加演出。”

在母亲的影响下,常香玉的两个女儿都投身于梨园行。大女儿常小玉六七岁时,无意中见到母亲在台上的风姿后,便嚷着要学戏。常香玉严肃地告诉她:一旦入了这个门就没有回头路,要么就不唱,要么就好好唱。有一天,天气很热,常小玉练功练得满头大汗,累得路都走不动,趁母亲不在便想着偷个懒,休息一下。但她还没坐下两分钟,母亲就突然出现了。常香玉一见女儿在地上休息,拿起鞭子就要打:"别人在练,你为什么休?难道你跟别人不一样?还是说你比别人学的好?常香玉不仅责骂了女儿,还加重了她的训练力度,作为对她偷懒的惩戒。

尽管后来常小玉能独自登台,母亲在艺术上对她的要求依然非常严格。有一次,常小玉演出《大祭桩》这出戏。头三场演出她小心翼翼没有出错。到了第四场,她不小心在舞台上唱错了、在爱戏如命的常香玉眼中,这是不能饶恕的。一回到家,常香玉抄起藤子棍便对女儿一顿责打。从那以后,常小玉演戏再也不敢马虎了。哪怕是功成名就,登台清唱一出不知唱了多少遍的《花木兰》,常小玉还是要在演出前做足功课。她说:"挨了那顿打,母亲让明白了对于演员而言,戏比天大。这让我一辈子都记住了。”

“要想把戏演好,就得吃苦。”这是常香玉常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对待孩子,她似乎不像普通母亲那样温柔体贴,从小到大她只教会他们一件事:吃苦。有苦多吃,没苦找苦吃,绝对不能因为是常香玉的孩子就搞特殊。常小玉和母亲在一个剧团工作,常香玉从未给她提供任何方便。每次外出演出,从来不让女儿和自己同乘一辆车。常小玉在剧团做主演后,剧团决定给她涨工资。常香玉听说后对团领导说:“她还小,要多吃苦,才演了两三个戏就加工资不好,对她成长不利。”“戏比天大”的背后,是常香玉传递给孩子们的她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爱。她常常对孩子们讲自己从不登大雅之堂的艺人到受人尊重的人民艺术家的转变过程,时刻告诫孩子们要听党的话,不忘人民。

常香玉一辈子“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从天山垦区到大庆油田,从朝鲜前线到边疆哨所,始终保持着每年到部队和地方慰问演出超过三个月的习惯,满腔热情地把艺术奉献给了人民群众。在小女儿常如玉的记忆里,母亲生前最开心的事是为老百姓演戏。她学戏的时候,母亲对她常说的一句话就定“唱戏是叫老百姓喜欢的。感染不了观众,你不是只能干瞪眼?常香玉还教育二女儿陈小香说:“演戏要对老百姓负责、演出要对得起观众。

常香玉一生简朴,但在国家有难、群众有苦的时候,她总是慷慨无私。她经常对孩于们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花的钱上万也要花。国家的难,就是自已的难。”抗美援朝时,她拿出多年积蓄,卖掉剧团唯一的卡车和自己的房子,辛苦义演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常香玉身体已经很差了 ,她从自已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钱捐献给国家。常香玉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也拒绝接拍商业广告。这元一万元对于一个仅仅依靠工资收人的老人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