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率先构建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南沙率先构建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印发一周年之际,南沙再次释放人才建设新信号。
3月1日,广州召开“南沙区开展营智环境建设试点”新闻发布会。南沙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家炳介绍,南沙已率先构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普适性特点的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近期将正式对外发布。该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构成,涵盖智力的引进、培育、发展、平台、保障等多方面的环境评价内容。
“营智”与“营商”并重
“南沙要在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中勇当尖兵,就要把打造一流营智环境融入营商环境改革一体推进。”广州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局长郑翔认为,坚持“营商”与“营智”并重,“引资”与“引智”并举,实现从政策引才向环境引才的重大转变。
早在2020年9月,南沙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营智环境”概念,通过全域、全方位营智环境建设,构建人才创新发展的最优生态格局。
“建设一流营智环境,就是系统打造更加有利于人才自由成长、人才顺畅流动、人才价值实现、人才智力资本增值的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张家炳表示,相对营商环境聚焦于商事主体,营智环境不仅聚焦于人才的发展,更注重人才智力的产出和市场化运用。
自“营智环境”概念提出后,南沙全面启动了研究建设工作,由资深专家团队开展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据介绍,报告解答了什么是营智环境、为什么要打造营智环境、如何建设好营智环境等关键问题,并构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普适性特点的营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沙打造国际一流营智环境,率先构建具有南沙特色的营智环境指标体系提供路径指引。
张家炳提到,南沙正在有序开展营智环境试点工作,通过评价实践,深入挖掘南沙在人才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堵点,聚焦实施改革创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推进全域营智环境持续改善。
去年2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赋予南沙重大使命,提出2035年南沙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
“南沙在打响营智环境的过程中,将推动确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发展理念,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夯实基础。”郑翔表示。
“人才是南沙的第一资源”
“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是2016年的9.4倍,高层次人才数量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01%。”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一串数据,折射出人才是南沙的第一资源。
近几年来,南沙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
记者了解到,南沙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不断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目前已兑现人才政策奖励约18亿元。
2019年,南沙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人才发展局,并建立区直部门目标责任制以及区领导与专家人才日常联系“直通车”制度。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在南沙落地高成长性项目,引领带动重点产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南沙打造了人才引聚交流平台,成立全国首个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组建大湾区首家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落户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促进中心,成立广州市南沙区高层次人才联合会。
“南沙区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正在持续优化。”张家炳表示,南沙设立了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立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前置服务,并建立完善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配套,解决人才在南沙发展的后顾之忧。
“选择落户南沙前,我提前来这生活了一个多月,感觉城市配套非常新,也很齐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后吴宝兰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扎根南沙专门从事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她告诉记者,南沙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人才服务无微不至。
张家炳在发布会上表示,“试点打造营智环境作为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将贯穿南沙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全过程,试点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探索的好做法,将赋能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加速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