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青未了|夜读偶记(一)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3-21

夜读偶记(一)

姜宝兵

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云卷云舒,沧海桑田,心情沉静下来。寂静的夜里,习惯摸一本闲书,孤灯下,倚床闲读,放松疲惫的神经。近来,尤喜读宋词,觉得宋词的情调很对我中年的脾胃,其中,尤喜读苏东坡的词。夜阑更深,万籁俱静,透过沉沉的夜色,与先贤作精神上的交流,穿越千年的时光,做个千古的知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词先写定慧院夜半时分的寂静情况。“漏”指漏壶,古时以漏水来计时的器具。“漏断”,漏壶里的水滴尽了,指夜深。“缺月”,这一意象,一是指夜色之暗,一是象征人事之不完满。“疏桐”与“缺月”对举,“疏”字亦有不完满之意。且暗淡的月色从疏枝间漏出,斑驳破碎,益增夜色之凄清。

这段大意是说,在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实即“夜中不能寐”“披衣起旁徨”之意。“幽人”之幽,兼有幽居、幽雅之意。“幽人”之“独往来”之情,必有不能为外人道者。

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不肯栖息,只得归宿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以孤鸿自况,“拣尽寒枝不肯栖”句,尤见出作者不愿曲意改志,与世俗合流的峻洁姿态。

清人张惠言《词选》卷一引鲖阳居士对这首词的解释:“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虽嫌拘泥,相去亦不远。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高妙之处。黄庭坚《山谷题跋》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评价可谓甚高。黄蓼园《蓼园词选》谓:“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此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也推崇备至。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