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老工业基地韶关“蝶变”赋能传统产业变革转型
粤北老工业基地韶关“蝶变”赋能传统产业变革转型
凡口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市民的休闲好去处。 张伟 摄
因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锌都”而闻名的广东韶关,身处粤北山区。新中国成立后,韶关抢抓“小三线建设”机遇,建成华南重工业基地,培育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创下广东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
然而,历经多年的粗放式挖掘与半个多世纪的规模化开采,韶关的煤矿、铁矿、铅锌矿已经濒临枯竭。201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韶关成为中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之一。
近年来,韶关卸下资源枯竭的“历史包袱”,围绕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定位,大力发展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韶钢在“双变”带动下,企业环境及活力越来越好。 张伟 摄
一度废弃的红砖厂房建成智能管控平台,钢铁厂区附近新建的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营,防灾减灾项目厂房正紧锣密鼓施工,引进湖南镭目智慧制造项目和社会专业孵化器……1966年建成的韶关钢铁厂、如今的韶钢产业园近期多了不少新的产业项目,以高炉、厂房为主的生产型厂区正向产业集聚的现代化园区转型,逐步实现强链补链自主可控。
崭新的标准化厂房林立,设备安装调试正如火如荼进行……“双变”之下的丹霞冶炼厂,不仅盘活了闲置十多年的600多亩工业用地,而且通过原有产业招商,延长了产业链,达到“补链、强链、延链”的效果。
韶钢、丹冶的变化是韶关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21年以来,韶关以“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下称“双变”)为抓手,探索老工业城市产城融合新路径,以韶钢、韶冶、东阳光、凡口矿、丹冶等传统产业企业为试点,先后启动了三批“双变”试点改革。
截至2022年1月,三批“双变”试点已盘活3563.5亩土地,占可盘活利用土地总量的19.3%;改革试点园区已签约28个新项目,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5.8%,高于全国、广东两年的平均增幅,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
如果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让韶关找到转型发展的方向。2022年2月16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为韶关数字应用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事实上,韶关在数据中心产业方面早已有所布局。近年来,韶关市立足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的优势,着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广东联通BPO、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鹰硕大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项目,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当前,韶关正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把握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契机,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等为主的新经济新产业建设孵化器,着力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企业技改、教育医疗等领域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努力在竞逐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韶关“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