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职教高考”制度的逻辑架构

来源:wang小懒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5-09

“职教高考”制度价值指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维度。在实现多维协同并进中,涵盖并表征出兼顾开放与包容、共性与个性、科学与人本、现实与未来的“务实、变革、人本”发展理念,形成“职教高考”制度以需求作为逻辑起点出发、以技术作为逻辑主线贯穿、以人才作为逻辑终点坚守的系统逻辑架构。

一、以需求为逻辑起点:需求作为准绳,善治现实问题

《商君书》有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能否从现实需求出发,解决时代变革之需、职教发展之需、大众成长之需。“职教高考”制度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尚不够完善的大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基本制度,面向上位制度体系的完善需求,面向平行制度体系的配套需求,面向操作制度体系的建立需求,应从促进、协同、推动3个方面同时发力,方能善治现实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促进上位制度的完善。职教高考指向职业教育,但牵涉的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改革,直面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如:关于普职融通问题,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划分标准是什么,是相对划分模糊界定还是绝对划分泾渭分明,是按照学校划分还是以专业划分;关于高考成绩,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的成绩分数是否等值;关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甚至综合型大学的技术类型专业是否也应该纳入体系内;等等。

其次,协同平行制度的配套。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如何与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督导体系同频共振,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并行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等等。

最后,推动操作制度体系的建立。关于“面向谁”,要解决生源质量如何保障的问题;关于“怎么考”,要解决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中如何有效体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中的工作默会知识、工作理论原理、职业显性能力、工作情境胜任力等在考试中如何计算成绩等。

二、以技术为逻辑主线:技术贯穿始终,彰显类型特色

技术正在决定人类的未来。人类在技术的习得和运用中,从应用自然(用机器强化自然:例如增速、省力、强效)逐渐发展到干预自然(用机器模仿或替代自然: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植入身体)。技术是职业教育在类型属性上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理基础。基于类型教育视角,职业教育特色的彰显同样源于技术。为了解决老问题,采用新技术;在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新问题;为了解决新问题,诉诸更新技术:技术的循环性特征促使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职教高考”制度应遵循技术的循环性特征,在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中,始终观照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基础性技术、职业性技术以及拓展性技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技术技能人才应冲破狭隘技术壁垒,为未来转向新职业和新岗位而预备间接的技术训练和技术储备。换言之,这种间接而非直接的技术,在基础性技术甚至在职业性技术之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可以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职业选择和岗位选择,根据需要可以迁移、可以转移、可以拓展的技术,即拓展性技术。“职教高考”是实现我国高校分类发展、保障学生自主发展的分类考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强调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然而,技术高考、技能高考是“职教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滞“职教高考”制度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突出强调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能力的技术技能考试对前期的设备建设投入高、对结果的评价标准统一难、对考生的情境依赖克服难。目前,实施“职教高考”在经费、场地、物资、人员等方面的挑战极大。

三、以人才为逻辑终点:人才全面成长,归旨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导向:一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二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全面发展和面向人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是全面提高适应性、支撑力、贡献率的重要发力点。“职教高考”制度践行全面发展和面向人人的核心理念和哲学价值是以人为本,关照人的生存成长和全面发展,其底层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面向个体的全面发展。人人全面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职教高考”制度面向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基于教育改革的目的论,即统整个人在品德修养、精神情趣、知识技能、价值理念等耦合关联的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内容,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具有完善意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发展潜能的时代新人,为社会注入活力面向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基于改善民生的民生论,即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下,满足人民对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探索类别多元、形式多样、渠道多项的招生方式,为求学者增加心的活动能力,滋养与技术协同的生命,涤荡与技术融合的心灵,实现从以技术满足生存、能选择职业的技术人,再到以技术改造世界、有精湛技艺的手艺人,最后到以技术实现生命,可渗透道德力量、传递技术责任、彰显生命价值、感召人性持存的匠心人的跨越,从而引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人人有业、人人乐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蓬勃生机。(节选自《中国考试》2022年第4期)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