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脚为什么可以入画,王谔绘《濯足图》
沧浪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幅画名为《濯足图》,是明代画家王谔的作品。濯足,就是洗脚的意思。也许有人好奇,洗脚有什么好画的,难道古人如此关注生活,连日常细节都要画到作品中。当然不是了,这幅画的创作意图源于先秦古诗《沧浪歌》。屈原在《渔父》中引用了这首诗,于是广为流传。
沧浪之水本意是青色的水,形容水流清澈,后来特指汉水的支流。这首诗的意思是,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涤我帽子上的飘带。沧浪之水浑浊,可以洗我的脚。后人将其引申为处世之道,至于其中的道理,值得人们细品。到底是随遇而安、坦然接受,还是治世则仕、乱世则隐,那就见仁见智了。
王谔 濯足图
知道了这些道理,就明白了,王谔画洗脚,绝不是因为他关注生活细节,而是他想要表达文人理想。王谔出生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他的画风偏向南宋院体,看上去工整精细。他对细节的把控,简直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比如树叶,树干的质感;再比如人物服饰神态之精准。
带有工笔特点的山水画,画起来有点儿吃力不讨好。笔法相对单一,技法以线条为主,很难表现出自然山水生命力。故此,明代画家在学习南宋院体风格的时候,也在思索,如何在画中注入活力。王谔选取了文化主题进行创作,旨在揭示诗意美,在意境上强调作品生趣。
王谔 濯足图 局部
山势奇峻,岩石崚嶒,古木苍郁,流水潺潺。王谔描绘了一个想象中的山水空间,表现诗意美感,因其感情真挚,让作品有了强烈的代入感。画中仿佛笼罩着一层烟雾,呈现出苍润质感。
文人情怀,南宋院体技法,当两者有了交集,作品有了雅俗共赏的特质。提升意境,破除技法单一带来的弊端,文人情怀,破除工笔技法带来的呆板生硬。远远望去,这幅《濯足图》有了写意作品的情调。
王谔 濯足图 局部
据画史记载,王谔学南宋马远,一生勤奋,年至八旬还能创作山水。从这幅画中的山形皴法可以看出马远的特征,从他用笔的力量感可以看出他精气神十足。画画的过程是修炼的过程,可以体现画家的思想,也可以体现画家的细节状态。从《濯足图》的笔墨章法就能看出,画史中的记载相当可信。
有棱有角的山石,看上去质感十足。山中隐士把脚放入水中,那种惬意,让人羡慕。王谔在传统文化中寻找题材,将其画入山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从明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创作有故事线索的山水画了。
王谔 濯足图 局部
王谔的成功,成为一种潮流。看着他画的《濯足图》,品味其中的人生道理,便不觉得院体技法有什么弊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