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佳作

碑刻极品 国之瑰宝 探访省保单位《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06-07

古人喜欢把字刻在石头上,期待它可以载着昨日的故事,穿越时光,永久流传。而石碑恰如一座时间之门,大智若愚般地隐藏着空间和时间的秘密。在元氏县的封龙山上,就藏有两块汉碑——《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它们都是我国汉代碑刻中的极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图为藏于元氏县封龙山上的汉代石碑。

初夏的一个上午,阳光灿烂,微风和煦,我们前往封龙山探访古汉碑。“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封龙山自有古意,漫步山中,凡尘俗事皆抛于脑后,耳畔只有风声、鸟的啼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眼前只有满山苍翠和“榴花开欲然”。穿过长长的廊道,就来到山腰的西石堂。西石堂中,两块青蓝色的石碑宁静屹立,这便是《祀三公山碑》与《白石神君碑》。它们因历经了千年风雨而通身斑驳陆离,布满旧痕陈迹,却更显苍茫厚重。

公元117年,东汉安帝刘祜元初四年,战乱、饥荒等灾害严重。在今天的元氏县,也就是当时的常山郡故城,一位名为冯君的新国相到任。冯君到任后,向山神求雨,在常山国治所西门外选择新址,建坛立庙,并刻立《祀三公山碑》。

“岩岩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白石神君碑》保存得更为完好,碑首与碑身为一整块青石,碑额阳刻篆书“白石神君碑”五个大字。碑额刻有双人叉腿擎龙图案,造型简单、活泼,颇具大气之美。《白石神君碑》亦是为祭祀山神建碑。1800多年来,《白石神君碑》保存完好,优美欢快的语言、自然流畅的行文生动呈现了白石山神威风凛凛的形象。

《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不仅记载下了当年的故事,还成为后世研究汉代书法的实物资料,曾被无数学者研究、探讨,在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世人称为学书之典范。两汉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向隶、草、行、楷演变,书法作为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祀三公山碑》就体现了这一变迁。其书体“以隶势作篆”,篆隶杂糅,历来学者有篆说、隶说、篆隶相兼说,是整个汉代碑刻中别开生面的典型。

细观古碑,《祀三公山碑》字迹清晰可见,其书法之劲古,笔锋之遒劲浑厚,令人赞叹。在历史上,《祀三公山碑》被书法家竞相研习,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清代康有为、杨守敬称之为“瑰伟”,日本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的书法、篆刻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拓片,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曾有人问齐白石:“你最喜欢的是什么碑帖?”齐白石的回答是正为此帖。

《白石神君碑》则显现着强烈的创新精神,碑文虽属隶书,却存楷意,刚柔相济的字体豪放中透露着儒雅之气,一笔一画,充满了刚健沉雄的金石之力。因其珍贵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2001年2月7日,《祀三公山碑》与《白石神君碑》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类总希望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赋予石碑更长久的存在,从而,那些在石碑漫长一生中走过的人得以在我们的脑海中重生。正源于此,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雅士慕名来到封龙山,从石碑中打开时间之门,进而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来源:石家庄日报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