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的古画中出现一个中年眼镜男,网友:穿越还是恶作剧?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近视眼”人数多达6亿,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的情况非常普遍,几乎占了整个群体的7成,就连小学生的近视率也在40%左右,于是,“五米之外人畜不分”的近视群体直接促成了眼镜行业的大热,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配眼镜的店面。
不过让很多网友没想到的是,一张500年前的古画中竟然也出现了中年眼镜男,难道说他是穿越过去的现代人吗?这张古画就是明朝版的“清明上河图”,名字叫做《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相传是仇英的作品。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简称《南都繁会图》,虽然没有《清明上河图》那么家喻户晓,但画上描绘的内容几乎跟《清明上河图》一个类别。“南都”就是如今的南京,也是明朝建立初年的京城。这幅画可以简单地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乡野,二是市井,三是朝堂。
跟《清明上河图》类似,《南都繁会图》的画面也是从乡村的自然风光切入的,画面上的季节是春天,大家正参加一场庆春游艺活动,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根据统计,长度350厘米的画卷上画了1000多个人,4条河,5座桥,还有各种商铺的招牌109个,十分精巧。
这样的古画,最有意思的地方往往是细节放大。网友们发现的中年眼镜男就是一个在《南都繁会图》抱膝而坐的“大叔”,他一脸百无聊赖的模样,戴着帽子,穿着普通的衣物,周围摆放着货物,背后有招牌,写着“换金珠”、“皮货”之类的字样。
“眼镜大叔”的周围有不少人,但大家的表情看不出太多差异,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戴着式样差不多的帽子。很多网友看到这里后就惊讶了,这位“眼镜大叔”难道是古代的近视眼吗?古代又没有电子产品,难道这是恶作剧,画家故意添了两个圈圈?
其实,“眼镜大叔”戴眼镜,在明朝时期并不算稀罕的事情,因为古人里面也有近视眼。魏晋时期的古墓中就出土过水晶镜片,根据检测,这种镜片有放大效果,应该是当时的老人看不清事物拿来放大的,往后到了明朝的时候,眼镜依然算是一种“奢侈品”。
明朝张宁的《方洲杂言》记载,当时的眼镜跟现代的“老花镜”很像,镜片大概有铜钱那么大,有镜架,作用是专门放大字体,属于老人看书必备良品;甚至宋朝的《暇日记》里也提到了官府办公时使用单一的镜片看案卷的情况,镜片是水晶做的,用的时候必须拿在手里。
明清时期,苏州这个中国眼镜发源地先后出现了孙云球、褚三山两个研究眼镜的高级技术人才,他们改良了眼镜的制作工艺。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北上广这些地方都出现了专门售卖眼镜的店铺。看来古人也有“视力危机”,只不过没有现代那么普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