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援藏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助力林芝建设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
广东援藏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助力林芝建设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
广东援藏重点项目粤林产业园,已成为集研发、生产、品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园。
在西藏林芝“雪域茶谷”易贡茶场,工人正在采茶。
西藏波密天麻种植基地工人在进行天麻种植。
西藏粤林产业园域之香植物提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在做实验
天朗气清,茶韵悠悠。易贡茶场里,茶农穿梭在茶田间。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后,这里的茶叶将发往广东,从珠海口岸通关发往澳门,并出口至葡语系国家,送达海外消费者家里。
易贡茶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规模茶场,此前这个国营茶场几经改制,陷入了经营困境,直至2010年纳入广东援藏项目,迎来了转机。2019年后,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更是推动这里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推动西藏茶叶走向世界。
3年来,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将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藏林芝,推动一系列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牌在这里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广东援藏总投资24.39亿元,80%投入基层和民生。同时,每年均超额完成受援地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援藏招商引资落地金额占全市的30%。
“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弘扬援藏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紧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理念、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全力助推林芝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林芝建设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光明说。
新理念
“广东经验”引进来
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东44公里处,巴河镇叮当村的一片河谷地带,规划占地5000余亩的藏猪产业园已现雏形,这是林芝首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园区。工布江达的藏猪肉质鲜美,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过去,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散养几只藏香猪,却并未发展到规模化养殖的层面,产业化更无从谈起。
为此,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编制了藏猪产业园整体规划,引导当地国企先创国投集团实施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打造重大产业平台承载全县产业发展,并主导制定项目管理、产业扶持、代理招商、工作考核等“1+N”招商引资政策,形成全县首套系统性招商引资政策体系。
援藏带来了新理念。3年来,广东援藏把推动制造业发展、国企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林芝当地的资源禀赋有效结合,推动当地产业政策不断优化,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成效显著:广州援建波密天麻种植基地、深圳援建察隅猕猴桃基地效益喜人,中山援建工布江达藏猪产业链逐步完善,惠州援建朗县藏药材基地实现订单种植,珠海援建米林农场实现扭亏为盈……
除了在产业援藏上引进广东的市场化理念,广东援藏工作队还将保险理念、“治未病”等理念引进林芝,为农牧民防返贫、奔小康构筑起一道道保障。
“高原地区农牧民采摘土特产资源的习惯很难改变,一些地方地表松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可是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个风险,有没有可能给他们多一重保障?”这是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波密工作组调研后提出的问题,并研究探讨开出民生援藏良方——防返贫险。
2020年初,波密工作组投入约50万元资金,为波密县全县2.5万名农牧民购买2019—2020年农牧民意外伤害保险,预防农牧民因灾返贫。“为农牧民购买‘防返贫险’,就是希望引入广东的社会保险理念,构筑农牧民幸福‘保护伞’。”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波密工作组组长邹勇刚说。
自2020年在波密县试点以来,广东援藏工作队已推动实现防返贫救助保险对林芝全市14万农牧民的全覆盖。
受高海拔、高寒缺氧气候及群众生活习惯影响,林芝地区骨关节疾病发病率较高。为了让群众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广东援藏工作队医疗组联合林芝市卫健委及市人民医院,陆续推出“高原治未病”“高原骨关节疾病主动健康管理学堂”“林芝健步行”等行动,通过健康宣教、专病筛查、精湛手术、免费救治等手段,推动骨关节疾病救治从“以治疗为主”向“以健康为主”转变。
“我们为骨关节疾病患者提供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解决关节功能障碍的问题,有效防止患者因病致残、因病致贫返贫,并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骨关节疾病救治医疗队伍。”广东省人民医院援藏干部、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王晟说。
新技术
科技力量引进来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6月17日,在广东援藏重点合作项目粤林产业园,广州“白云采妮”林芝项目的“藏野驴”高原户外肌肤护理实验室正式揭牌。“我们将发挥技术优势,对林芝的天麻、大花黄牡丹进行研究。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多优质的高原地区产品。”该实验室运营人员张伟说,一旁还有1800平方米的厂房在建,将作为成果转化的生产线。
同在园区内的深圳波顿集团,则投资5000万元设立了林芝域之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将依托林芝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生物制品的生产与技术开发。”该公司负责人宁忠奎说,目前已成功萃取出桃花等林芝特色植物的提取物,可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日化产品等。
援藏带来了新技术。3年来,广东援藏引进一系列新技术,培育带动了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迅速提升了当地的生产力,也带动了当地藏族群众就业。以粤林产业园为例,这里吸引了深圳波顿集团、伽蓝集团、西藏甘露藏药等17家企业进驻,总投资约4.6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广东也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资源优势,引入5G技术,以信息化推动林芝当地医疗、教育水平的跃升,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教育领域,广东援藏工作队通过运用智慧平台、倡导智慧课堂、开展智慧研修,创建“智慧教育”援藏品牌。其中,广东省教育厅支持帮助林芝第一小学建成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5G未来教室”。疫情防控期间,广东援藏工作队还协调华南师范大学为林芝搭建“停课不停学”智慧教学平台,为林芝市录播课程1214节,成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个全市统一线上授课的地市。
在医疗领域,广东援藏工作队协调中国产业研究院联合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申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林芝“5G+高原应急救治体系”。
去年,青藏高原首款远程超声诊断机器人落户米林县琼林村,实现了偏远地区患者疑难杂症的会诊、急救患者的当场治疗或转诊上级医院、传感染疾病的院内检查、偏远地区的超声医生培训。
“现在村里有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看病太方便了。”亚东是西藏林芝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的一名68岁的珞巴族老人,“5G远程互联网医疗技术为我们村民带来了太多便利和福音,感谢我们的援藏医生!”
新品牌
援藏品牌走出去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月15日,中国亿万稼供应链有限公司、西藏五丰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西藏牧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自7月开始,林芝每天向香港供应4吨藏香猪,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林芝农牧产品进入香港市场零的突破。
援藏带来新市场。3年来,广东援藏工作队大力实施消费援藏,先后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和惠州设立粤港澳大湾区“7+2”西藏特色产品消费援藏平台,在东西部协作扶贫产品交易市场设立“西藏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大消费能力、成熟市场化水平,助力西藏林芝农特产品不断走进大湾区,以消费倒逼产业升级,逐渐融入新发展格局。
过去,林芝市巴宜区的桑珠一家人上山采摘松茸后,再通过微信平台卖出去。由于销量有限、物流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产品质量控制更无从说起。如今,桑珠不再满面愁容:“现在不用再愁销路了,我们只需把合格农产品送到西藏特色产品推广中心统一收购,收益就有保障。”这些合格的农产品都被冠以“林芝源”的品牌,在各大平台销售,畅销全国。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广东援藏工作队协助林芝企业申报SC(食品生产许可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质量认证,支持建立林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源头可追溯,质量有保障。目前,林芝“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47个,认证产品总量居西藏首位。
援藏带来新品牌。3年来,广东援藏工作队积极打造“林芝源”区域公共品牌,建立优质产品目录,目录共包含87种223个林芝的名优特色产品,涵盖林下资源、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生鲜肉类等。此外,还积极对接专业品牌营销策划团队,深入挖掘林芝藏香猪、林芝茶叶、林芝苹果、波密天麻、察隅猕猴桃等产品特色,让“林芝源”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在广东援藏工作中,品牌的理念展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3年来,广东援藏工作队持续开展干群结亲、区乡结对、教育结对、医疗结对、园区结对、企业结对的“结对结亲、交流交融”行动,打造了“粤藏一家亲”“粤林苗圃计划”“高原治未病”“中医进雪域、藏医进南粤”等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品牌,倾心打造汉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
聚焦
以实际行动体现担当
为林芝经济社会
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3年来,广东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以实际行动体现经济大省的担当,为林芝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广东力量。”日前,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表示,广东援藏工作队紧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理念、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全力助推林芝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林芝建设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助力林芝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
为提升林芝的产业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3年来,广东援藏工作队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资源和市场优势,打造集研发、生产、品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闭环。
比如,在招商引资方面,推动出台《林芝市加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试行办法》,协调民航西藏管理局、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华发集团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提高物流效率,降低50%—70%物流成本。修订援藏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快审批程序,直接为项目建设节省1‰成本。依托林芝经开区,重点支持粤林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打造高原生物科技产业集聚区,如今产业园已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在消费援藏方面,协调7个对口支援地市以及香港、澳门社会力量,在中心城区、人流密集商圈等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7+2”西藏特色产品和旅游交易推广中心,7个对口支援市的直销门店全部开业。同时,打造“林芝源”消费援藏品牌和“永不落幕”的消费援藏平台,150余种精选产品在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走红”,西藏特色农牧产品销售额大幅提升。
在打造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大力扶持茶叶、藏猪、藏鸡、藏药材等高原生物产业,推动中医和藏医产业融合发展,打响“中医进雪域、藏医进南粤”交往交流交融品牌。围绕强化高原特色产业,推动建设粤林产业园二期、中药藏药产业园;围绕文旅融合目标和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巩固文旅产业投融资对接成果,支持林芝非遗旅游扶贫工坊项目建设,加强文创设计、研发与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民间手工艺人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民生支援是援藏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表示,广东援藏工作队坚持教育支援优先,持续推进医疗支援,深入推进就业援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受援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广东援藏工作队创建“红色教育+智慧教育”品牌,扎实推进“组团式”“万名计划”“名校+”等特色项目,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完成教育组团式援藏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藏林芝”等研学活动有序开展,“请进来”广东专家199批次1152人,林芝师生赴粤研学96批次1524人。2021年,三所“组团式”受援学校在全市持续领先,再创历史新高。林芝一中的高考上线率达100%,本科率87.6%、重本率49.63%,与2019年相比提高16.7%、21.1%;八一中学内地班上线人数,与2019年相比提高56.95%;市二小2021届小升初内地西藏班上线、录取人数均居全市之首。
另一方面,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广东援藏工作队协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强三甲、创一流”,率先完成“五大中心”建设,建成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心血管内科和骨科诊疗水平处于全区前列。同时,广东41家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对接帮扶林芝市县两级20家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助力林芝市藏医院“创三乙”、市妇幼保健院“创二甲”、7县区人民医院全部“创二乙”,实现“中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县”。
此外,就业渠道不断拓展。广东援藏工作队在西藏自治区率先设立林芝市驻广东服务联络处,靠前对接就业援藏工作;率先将西藏籍高校毕业生纳入广东“三支一扶”招募范围,得到西藏自治区肯定并在全国16个援藏省市中推广;广东提供企事业单位岗位1万余个,累计促进261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林芝市创业项目在第二届西藏自治区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奖数量占46.1%,在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粤藏创业创新合作奖”2金2银佳绩。
数读
3年来,广东援藏计划内资金、援藏招商到位资金、企业投资落地项目、考察交流人数均居各援藏省市前列。
广东连续两年成为林芝最大旅游客源地,占20%以上;广东成为林芝产品最大消费市场,林芝35%的农特产品销往广东;广东成为林芝区外就业首选地,林芝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稳岗率居援藏省市前列。
2021年林芝市GDP比2018年增长3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分别增长39.31%、46.7%,旅游人次和收入创历史新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19年至2022年,广东援藏总投资24.39亿元,80%投入基层和民生。累计投入援藏资金8.27亿元建设61个小康示范村,8766户38542名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3年来,广东援藏每年均超额完成受援地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援藏招商引资落地金额占全市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