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月 缘
六月,艳阳高照,百花盛开,蝉鸣荔熟。每到这火红的季节,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无巧不成书”这个成语。因为我的人生旅程与六月有太多的巧合,使我心潮澎湃,兴奋不已,难以忘却。
还在读小学时,我就爱上了乒乓球。因此,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与同学或小伙伴打乒乓球。由于兴趣浓厚,先是结伴看老师、高年级的同学打,也算偷偷“学艺”吧,然后“付诸实践。”有一段时间,几乎课余时间都邀约“球友”练习,学“艺”不止。星期六、日,学校的乒乓球室关门了,我们就到机关单位的水泥台练习,甚至食品站的猪肉台,家里的饭桌都用上了,用“发烧友”来形容真是恰而其分。也许是悟性加上后天的努力吧,几年后,我们几个“发烧友”都成长起来了,敢与那些“大哥”甚至老师抗衡了,也在本地逐渐小有名气。但是,也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参加过任何正规的比赛。不过,机会终于来,1972年我已是初一的学生,虽然已不是儿童,但学校却在“六一”这天组织男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比赛。我一路雄风,过关斩将,勇夺冠军,还与同班同学小伍合作,一举夺得双打冠军。比赛结束后,附设高中班的同学向我们班挑战。结果,我们这些“小字辈”以5:2(旧赛制)获胜。我担当主力,一人独得三分。第一次参加比赛,既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检验,又获得了好成绩,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六一”后,学校组织到平定中心小学进行乒乓球、篮球比赛。我出任乒乓球男队主力,虽然首次与外地选手较量,缺乏比赛经验,但还是发挥出色,在团体赛中拿到2分,为我们学校以5:4获胜作出了贡献。这个六月,使我觉得天高地大,心花怒放。
1975年,我高中毕业了。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摆在我们这些非农业人口学生面前只有华山一条路——“上山下乡。”当年8月,我们高唱革命歌曲,满情豪情壮志,憧憬着美好的明天,虔诚地踏上了“接受再教育”之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将我们送到了离家60多公里的南盛知青农场。此后,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伴着星星出,顶着太阳干,戴着月亮归”是我们的真实写照。一年到晚超负荷劳动,生活也没有保障,前途未可预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只盼望能早日回城。两年后,终于陆续开始招工了,但由于“僧多粥少,”每批只招几个人或十几个人。这样,一些有“门路”的人就捷足先登了,我等大多数没有“活力”的人,只好乖乖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继续那默默耕耘的岁月。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脱胎换骨”的考验,经受了一番番“战斗洗礼”,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战友”之后,终于在1979年6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发话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花了300个亿,买来三个不满意,一是知青不满意,二是家长不满意,三是农民也不满意。至此,“上山下乡”运动“寿终正寝”,我们这些自称“第三世界”的人也结束了“家长不放心,知青不安心,群众不欢迎”的战斗生活,回到了久违的城里,迎来了温暖的春天,开始了新的人生道路。这个六月,使我如释重负,获得了“解放”感,激动了好几天,走起路来也唱粤曲小调。
1983年5月,茂名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各处级单位纷纷从各县调业务骨干,以充实队伍。那时,我在化州农行工作,因为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了一批新闻稿件和调查报告、经验材料等,在湛江地区农行系统小有名气。因此,被茂名市农行指名“上调”。但原单位觉得“秀才难得”,不同意“放人”。当时,我的心态是顺其自然。一年多后的6月,在市农行的一再催促、原单位多次挽留无效的情况下,我进入了地级市的机关工作。当时我才24岁,是从各县调来市里工作最年轻的干部。这个六月,使我永远难忘,记忆犹新,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为事业有成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在市农业银行一口气干了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市委农村部(市农委)看中,但又遇到了原单位不肯“放人”这个难题,后来几经周折,问题才“迎刃而解。”说来也有点巧合,由于客观原因,又是到6月份才调到市委农村部工作。这个六月,我充满激情,精神振奋,领略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涵。当时,能进入市委机关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是因为工作需要而“被”调进来的,既觉得有点自豪,又决心努力把工作做好。于是,我用功学习,认真工作,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还在国家和省市的报刊发表了论文、调查报告和一批推介茂名“三高”农业的通讯、消息和评论等。第二年的六月,我被提拔为副科长,是当时市委机关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之一。这个六月,我觉得阳光特别灿烂,心情也格外开朗,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1999年3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市委宣传部,任第一任研究室主任,后任新闻出版科长。在市委宣传部的6年多时间里,我除了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在国内外的几十家报刊发表了好几十篇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有的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奖励,有的被编入各类专著,有的被新华网、中新网采用。因此,我被广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功夫不负苦心人。2005年6月,我被提拔为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这个六月,我心情愉快,倍感幸福,并不仅仅是因为终于走上了领导岗位,而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读书看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真是太惬意了!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回顾几十年的风雨人生,真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我的人生历程与六月确实很有缘,有的是巧合,有的必然。但是,我认为主观努力比客观原因更加重要。例如,我从化州被调到市里工作,如果不是发表了数量可观而又有一定质量的各类文章,那么这个机会就不会垂青于我。再如,2005年6月,我被提拔为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如果我没有出版了三部散文、报告文学集,如果不是省作协会员,可能就另选其人了。法国学者巴斯德说过:“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我——一个“文革”的高中毕业生、下乡知识青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从基层到县城再到地级市工作,还有幸走上了领导岗位,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也印证了巴斯德这段名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