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搭客的故事
骑自行车搭客?今天的青少年一定觉得很新鲜,或者觉得有点奇怪!且听我讲讲当年真实的“古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人们出行诸多不便。于是,骑自行车搭客的行业应运而生。青少年朋友,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时拥有自行车的人凤毛麟角,即使家有自行车也不能“说走就走”。那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骑自行车搭客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发了营业执照,才可以“营运”。否则,就会被扣上各种吓人的帽子,轻则拉车主去游街,重则扣押自行车。那时,我的家乡——化州县合江公社只有三个人领到执照,可是还是生意惨淡。因为人们普遍贫穷,如果没有特急的事情,一般都不会请自行车师傅。
当时,骑自行车搭客实行价格面议。实际上,客人去远路的并不多,大多数客人的目的地都是20公里左右。久而久之,价格事宜也有点“规矩”,不会太离谱。1961年,我外公因病去世了,我妈妈要到20公里的林尘公社奔丧。她是供销社职工,一个人负责一个门市部,必须当天往返。于是,请圩上姓林的师傅搭她前去,往返费用4元,虽然是不小的数目,但是提供了方便,也觉得值。
尽管骑自行车搭客的生意并不兴旺,但是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古仔”。合江圩有个姓莫的师傅,是个十分粗枝大叶的人。一次,他搭客时遇到一个很陡的坡,于是便下车和客人一起步行,到了坡顶之后,他对客人说:“上车吧!”由于心急,他没有留意客人是否上车,自己一个“飞身”上了自行车,由于斜坡很长,几分钟后,他和客人讲话,可是没有人答应。回头一看,原来客人并未上车,他只好回头找,于是“诞生”了“搭客漏客”的故事。还有一位师傅更有特色:在搭客的途中,路上有一点点坑洼,或者很小的坡,他都下车,使客人觉得非常不耐烦,于是有的会骑自行车的客人,只好调换角色,用车主的自行车搭车主——既出钱还要出力,只好徒叹:等于花钱租自行车。当然,这位师傅“出名”以后,生意更加清淡了——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过头会吃亏!
读小学和初中时,我常常觉得骑自行车搭客很有趣,甚至有点羡慕搭客的师傅。想不到读高中时,我也当了一次“搭客师傅”。我的出生成长地是合江公社,由于“阴差阳错”,我却没有机会在合江中学就读高中,而是到了离合江15公里的江湖中学求学。读高一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准备骑自行车回校时,一位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我妈妈的门市部,询问是否有人骑自行车搭客(他要到江湖公社)。于是,我妈妈冒险让我做这点生意。从合江到江湖全程15公里,其时还是砂土路,路窄、弯多、坎多,而且年仅15岁的我,比较精瘦,体重不到一百斤,要搭一个大男人到“遥远的地方”,确实是“艰巨任务”。可是,为了那颇有吸引力的“车脚”(3元钱),我只好顶硬上了。“行车”五六公里之后,那位客人见到我一路咬紧牙关,十分吃力地蹬车,累得汗流浃背,有时还气喘吁吁,他产生了怜悯之心。他对我说:学生哥,你歇歇吧,让我来搭你。这正是想睡觉有人送上枕头,真是太惬意了。大男人搭一个小青年,自然比较轻松,大约3刻钟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不断地向客人表示感谢。临行前,妈妈叮嘱我到江湖后,去邮电局发电报给她报平安。可是,我可惜那两毛钱而没有“兑现”。恰巧的是,遇到一个老乡返合江,于是我委托他向我妈妈报平安。这次充当“搭客师傅”的角色,既锻炼了自己,也解决了一周的生活费,我偷着乐了几天。
骑自行车搭客已经成为遥远的往事,那几位搭客师傅也已经作古。可是,骑自行车搭客的故事却深刻留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忘却。回首往事,筚路蓝缕,放眼今天,感慨万千!昔日咫尺天涯,举步维艰,出行不便。今天,交通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人们上午广州饮茶,下午返茂名吃晚饭已不是梦想,早上还在南国,几个小时已抵达遥远的北国也成为现实——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的袓国确实富起来了,强起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景象眼看得见,手摸得着,人们常常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过去连作梦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