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是宝玉的杨贵妃伤人,还是宝钗的杨国忠气大?难怪宝玉哑口无言

来源:文化养生谈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2-12

是宝玉的杨贵妃伤人,还是宝钗的杨国忠气大?难怪宝玉哑口无言。

《红楼梦》第三十回,贾宝玉和黛玉怄气之后,好不容易和好,来到贾母这边问安。刚好宝钗也在,说到看戏的事情。因为宝钗不喜欢看戏的原因,宝玉便随口说了一句“怪不得他们将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

按说,贾宝玉和姑娘们玩笑惯了,这么一句话,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何况,在贾宝玉心里,根本也没有什么恶意。无非就是没话找话、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的搭讪之举。

可是,就是因为贾宝玉将自己和杨贵妃相比。一向大方的宝钗,竟然怒不可遏,一反常态地大为生气起来,立即言语相驳,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弟弟,做得了杨国忠”。这句话,让贾宝玉一时间羞愧不已,哑口无言。

为什么宝钗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其实,这也难怪。宝钗进京,本来就是为了待选进宫,试图走元春相同的路。只是因为薛蟠惹了官司的缘故,不但失去了选秀的身份,很大可能,还花费了薛家不少的钱财。而且,这一切都只能哑巴吃黄连,自己闷在心里,根本没有向别人倾诉的可能。

此时宝玉再以杨妃相比,不正是指着和尚骂秃子,揭了宝钗的伤疤吗?所以,宝钗再如何大度,毕竟也还是一个15岁左右的少女。更主要的是,宝钗还禀赋先天热毒,说发作就会发作的,唯有冷香丸可以压制。事实上,在这回之前不久,宝钗就有一次生病的记录。或许,也是体内热毒的余威尚在,所以才火气比较大吧。

大多数人认为,宝钗发怒,是因为宝玉的“杨妃”用得不恰当,有点轻薄之嫌。要知道,宝钗素来就自负甚高,而且是以正统的仕途经济为己任。一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足以说明宝钗境界之高。

而杨贵妃是什么人?虽然也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更有遂教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威名”。奈何在正统人士眼里,杨贵妃杨玉环,其实是一个有点不齿的角色。

因为她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媳妇,被公公看上之后,才转嫁进宫而成为贵妃。这一点,对于宋代之后的女性来说,是“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污点,怎么能是宝钗所能容忍的呢?

但是,别以为宝钗生气、勃然大怒,就会失去理智。即使这样,其用心也好、措辞也罢,就反击的力度来说,还是非常犀利的。

宝钗反击宝玉的是什么话?

“我倒是杨妃,可惜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弟弟的,做得了杨国忠”。

表面看上去,似乎就是在说自己的哥哥薛蟠没有杨国忠那么有为。要知道,杨国忠虽然是凭妹妹杨贵妃而平步青云,甚至一度权倾朝野,成为宰相。但无论如何也不是薛蟠这样的三脚猫可能相提并论的。

更何况,杨国忠之所以权倾朝野,是因为杨贵妃受宠在先。此时宝钗还是布衣之身,更已经失去了选秀的身份。即使薛蟠再能干,也不会因为宝钗而受益,反倒只会是宝钗受到兄长的惠泽。

因此,细究起来,宝钗的话,表面看上去是说自己,用薛蟠这个哥哥自嘲。其实,却是话中有话,暗藏锋芒。这一点,宝玉倒是听出了其中的含义。

前面说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之间的关系,是杨贵妃成名在先,杨国忠只能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里的鸡犬。

既然是“杨妃”在先,“杨国忠”在后,试问这种情况最适合的人是谁?显然不是宝钗和薛家。反倒是贾府,却刚好和杨妃杨国忠的情况吻合。

唐代的杨家,出了一个杨贵妃,此时的贾府,出了一个元春贤德妃;杨贵妃有一个“好哥哥”杨国忠,元春也有一个“好弟弟”贾宝玉。

实际上,如果宝钗真的只是为了自嘲,就应该只说“我倒是杨妃,可惜没有一个好哥哥的,做得了杨国忠”,根本不应该出现“好弟弟”的字眼。要知道,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薛蟠还是宝钗的哥哥,两人根本和“弟弟”无关。唯有元春和宝玉的关系,才是姐弟的关系。

所以,宝钗看似大怒,但并没有口不择言,一句“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弟弟,做得了杨国忠”,便将贾宝玉讽刺得无地自容。

杨国忠能够借妹妹杨贵妃之势而权倾天下,只说个人成败的话,足可以当得起成功人士的称号。而贾宝玉枉有一个元春这样的好姐姐,自己却不思进取、无意功名,不正是赤裸裸的讽刺“没有好弟弟”吗?

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宝钗在所有的姑娘里,心思之缜密,用语之犀利,远不是黛玉那样的直来直往所能比拟的了。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