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科普】一家三口吃隔夜西瓜,孩子险丧命!
作者:成都市五医院(老年病医院)
夏天一到大家难免不买个大西瓜来解暑,炫西瓜一时爽,一直炫一直爽,但最近#一家三口吃隔夜西瓜患肠胃炎#又上热搜。
近日,西安一家三口吃了隔夜西瓜后开始恶心,呕吐,腹泻,父母因为胃肠炎住进了当地医院,孩子不仅出现胃肠炎表现,还出现贫血,无尿,肾功能衰竭,赶紧来到医院肾脏科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治疗。
那么,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又应该怎么吃呢?除了胃肠炎,夏天来了,家长还应该注意哪些疾病呢?又该如何预防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将给您一一讲解......
据央视网报道:“西瓜本身含糖,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细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基的培养生长变多,容易导致胃肠炎的发生。那么如何安全吃冰西瓜呢?
首先切西瓜时要用专门的切水果的水果刀和砧板(不能和切肉切菜的一起混用);其次吃不完的西瓜要尽快的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这样可以把西瓜和其他食物隔离开避免二次污染;最后西瓜在冰箱里的冷藏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小时,千万不要把冰箱当成保险箱,如果时间长了一定要及时清理掉。”(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建议少吃或不吃冰西瓜。)
急性胃肠炎进入高发期预防做好这几点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食物容易腐烂变坏,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差,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适就容易发病。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发病急而恢复也较快,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哪些症状能判断宝宝是否患上急性肠胃炎?
急性胃肠炎如引起的是轻型腹泻,一般状况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块样便,粪质不多,有时大便呈“蛋花汤样”。
急性胃肠炎也可以引起较重的腹泻,每天大便数次至数十次。大量水样便,少量黏液,恶心呕吐,食欲低下,有时呕吐出咖啡样物。如出现低血钾,可有腹胀,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低烧或高烧,烦躁不安进而精神不振,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儿童以饮食不当引起的胃炎比较多,小儿大多由于自身免疫力功能下降,饭前便后不洗手,吃的食物不注意卫生,有的家长甚至口对口喂孩子,细菌多数从手入口导致肠胃炎,故预防最要紧的是食物之清洁及保存安全。家长了解发病原因,合理调节孩子的饮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染,就可以使自己的孩子不得这种病。
家中常备这几类药可适当缓解宝宝腹泻症状
小儿胃肠炎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如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可以调整饮食并服用益生菌、胃蛋白酶等。
如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则应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孩子呕吐、腹泻失水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注意:夏季肠胃炎多发,家长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自行用药治疗。有些类型的细菌性肠胃炎会有败血症、脑膜炎的风险,特别是发生脓血便的患儿,应及时就诊,还需排除肠套叠、阑尾炎等外科疾病!!
已经得了肠胃炎的宝宝一日三餐怎么吃
不需要常规禁食。一般饮食清淡,吃白稀饭,白面条,适当加盐。
蔬菜、水果、油荤暂时不吃。
必要时需要改成腹泻奶粉。
如果是母乳喂养,则需要妈妈注意饮食。
高温天气宝宝还容易高发的病症有哪些?
01、过敏性鼻炎
多地进入“蒸桑拿”模式,空调使用频率增高,室内外温差大加上尘螨作祟,免疫力不如大人的儿童更易出现鼻部不适以及过敏性鼻炎,严重可引发鼻窦炎、鼻息肉、哮喘等疾病,影响生活质量。
建议儿童一定要注意鼻腔卫生,如果鼻内分泌物较多或较黏稠时,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夏季空调温度尽量不要低于26度,老人、儿童使用空调时应更加谨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医。
02、昆虫叮咬或接触后的过敏
夏季有些小儿被蚊子叮咬以后,皮肤反应特别严重,有的甚至成为大水疱。水疱破溃后还会疼痛,继发感染化脓,然后留下难看的痕迹,持续1个月以上,或者全身都起小包包,宝宝痒得睡不着觉,真是急死了父母。各种昆虫叮咬皮肤后都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不仅仅是蚊子,蟑螂、蚂蚁、臭虫、跳蚤、小咬、蠓、蚋、蜘蛛、蜂类、螨虫等都可以。还有一些松毛虫或者洋辣子等虫体刚毛掉到皮肤上,会产生皮肤瘙痒、发红或者刺痛等情况。
叮咬后一定要及时冷敷,冷水、冷肥皂水或冷苏打水都可以,20分钟左右,然后涂抹炉甘石洗剂,再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激素药膏、抗生素药膏或者口服抗过敏药等。若是蜂类叮咬或者怀疑毛虫刚毛引起的,还需首先用胶带反复粘取可疑留下的口器或刚毛,再治疗。
避免昆虫叮咬的主要方法是隔离,避开昆虫密集活动的地点和时间,蚊香和蚊帐是主要方法,大蒲扇扇风也是不错的选择,长衣长裤遮盖,家中有虫则杀虫处理。一些偏方秘方则不可取。严重时及时就医,尤其是蜂类蛰伤较重情况。
03、疱疹性烟峡炎
夏季到来,炎热气温下,一类易传播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逐渐显现,儿科门急诊接待由上述病毒引发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病例明显增多......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夏季儿童广泛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3~10岁儿童,其和肠道病毒于夏季在人群之间传播明显有关,常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人与人传播。但也有部分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进行传播。
粪口途径即:普通儿童经口摄入病毒后(即普通儿童通过患病者的粪便和口腔唾液等分泌物的沾染摄入),这些病毒通过被感染的儿童本身的胃肠道和上呼吸道再次排出,再感染其他儿童。
此病部分患儿无症状,常常是晨检发现。
治疗并不复杂,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以口服中成药、对症处理为主。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抗生素对病毒性咽炎无效,但如有发热,合并细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
平时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温馨提示:如果患儿伴随3日内发热,则需在儿科急诊的发热病区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