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竹林七贤的你,是否知道“三君”“八龙”呢?
小编有话说
随着语言的发展,许多古文中经常出现,在当时那个年代彼此约定俗成的默契用法,在现在看来已经颇为陌生。而这些被历史埋没的陌生“常识”,正是我们阅读古典书籍的一只拦路虎。
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们看不懂古文了!
01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男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男孩回答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陈仲举,名蕃,字仲举。
小贴士
后代许多人误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出自于这个故事,即是陈仲举父亲朋友的回答,但实际并不是如此。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故事的主人公是清代文学家刘蓉。刘蓉年少读书十分专心致志,想不出答案时,喜欢在屋内踱来踱去。屋里有处洼坑,直径一尺。每经过它,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刘蓉父亲说的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陈仲举所处的时代里,他的言谈被视为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被视为是世间的规范。他为人有抱负,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并以礼贤闻世。
陈仲举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但是主簿却觉得不妥,说道:“群情欲府君先人廨。”
陈仲举则回答说:“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觉得不能理解?
没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人们具备哪些“常识”!
府君:对太守的敬称,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太守为府君。
廨:官署; 衙门.
武王与商容:商容是商纣时期的贤哲,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登门拜访商容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
当我们也具备这些“常识”时,他们的对话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德行》
02
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勤俭的贤人——陈寔,字仲弓。
二话不说先放原文!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世说新语·德行》
不慌不慌,同样的道理,我们先来认识那些“常识”~~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荀淑:字季和,为郎陵侯相。
三君:陈寔有子六人,其中陈寔与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八龙:荀淑有子八人,即荀俭(字伯慈)、荀绲(字仲慈)、荀靖(字叔慈)、荀焘(字慈光)、荀汪(字孟慈)、荀爽(字慈明)、荀肃(字敬慈)、荀旉(字幼慈),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为“八龙”。
行酒、下食:主人给客人分送饮食澡水之类叫做“行”;把饮食送到席上叫做“下”。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原文乍看起来复杂,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当时有名气的陈、荀两家不了解。细看起来不懂,则是由于古今习惯用语不同。
现在大家再回头看看文章,意思是不是好懂很多呢?
戳下方空白查看原文大意
▼
太丘县县长陈寔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
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真人往东去了。”
以上分享的“常识”,大家记住了吗?
注:有关《世说新语》的内容本文均采用杨勇版的《世说新语校笺》和徐震堮版的《世说新语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