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权肆虐千年,为何偏偏在唐朝的危害与影响最大?
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权,
一直盘踞着一个对历史颇有影响力的
特殊群体——宦官。
每次提到官宦,
人们就会想到宦官干政所犯下的
诸多罪恶,
虽说中国封建王朝的历朝历代
都少不了宦官之祸,
但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莫过于
唐朝的宦官之祸。
历史学家曾言:“东汉及前明官宦专权烈矣,然犹切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官宦之权反在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唐初政治清明,宦官地位很低,只负责宫内的杂务、守卫和清扫等事宜,无权过问军政大事。但到了李隆基当皇帝时,宫廷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宦官的地位迅速提升。韦后乱政时,李隆基由于宦官高力士(公元684年—公元762年)帮助,得以里应外合攻入皇宫中铲除了韦氏。这件事后,内廷中太监的地位得以提升。在李隆基当皇帝期间,宦官激增至3000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达千余人,高力士甚至被封将军,并且得以在宫中参与议政。开元末年以后,高力士已具备审阅大臣奏章,小事由其处理,大事才由皇帝裁决的权力。当时,诸王公主称高力士为“阿翁”,太子称其为“二兄”。此外,李隆基还委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等重任。不过,此时宦官势力虽然已经抬头,但对皇帝还是唯命是从,不敢自作主张。且高力士也是十分忠于唐朝的忠臣。
安史之乱后,由于李亨即位曾经凭借宦官李辅国(公元704年—公元762年,本名静忠,后赐名护国,又改为辅国,唐肃宗时当权宦官)的帮助,因此在李亨即位后对李辅国极为宠信,并且让其掌管禁兵,甚至升任为兵部尚书。此后,宦官逐渐掌握了军权和财权,皇权开始削弱。
李辅国之后,李亨又任命宦官鱼朝恩(公元722年—公元770年),唐朝时期宦官,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并且在皇宫内宠信许多宦官。鱼朝恩的出现标志着唐朝内廷宦官的乱政开始,当时许多将领诸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均受到鱼朝恩的牵制,导致国内许多战事的延误、西北方外患的侵入等。此后,宦官越来越专擅,甚至掌握了国家的财政,恣意妄为。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公元779年)以后,宦官得以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宣诏旨,权力越来越大。此外,宦官还拥有了自己的武力,地位愈加巩固。在唐朝宦官全盛期,宦官具有任免将相的权力,地方上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招用。由于宦官掌握大权,藩镇于是多引为内援;宦官为了增加自己的实力,以便控制皇帝,也多引藩镇为外援。
唐德宗李适时所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
宦官擅权给整个中晚唐社会带来了极大灾难。那些宦官为了自己的利益,动辄在百姓饥荒之时扣粮,并且假传圣旨苛捐重税,鱼肉百姓。宦官还可以杀死并废立皇帝。唐朝后期的唐顺宗、唐宪宗、唐敬宗皇帝皆死于宦官之手,而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也都是由宦官拥立的。从唐宪宗起到唐亡,皇帝都形同傀儡,其中唐宣宗等皇帝虽曾意图中兴,但是都告失败了。宦官甚至一度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宰相、大臣则成为宦官的附庸,即“南衙”(外朝)成为“北司”(内朝)的附属机构。
宦官集团在面对朋党之争时,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但最终一致对付外朝大臣,外朝大臣也相机应变。一些不甘心受宦官集团支配的朝臣也曾进行过革除弊政、削夺宦官权力的努力,比如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在位)时期的“永贞革新”和“二王八司马”事件以及唐文宗李昂时期的“甘露之变”,但结果是相关大臣或被贬或被杀,宦官势力更加难以动摇。从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这种混乱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