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一年损失342架战机,65架战斗机被击落,俄空天军到底去哪儿了?

来源:秦蓁评论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2-24

近期,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发动大规模“春季攻势”,多支地面部队在数百公里战线上与毫无制空权的乌军捉对厮杀。不过,让人深感意外的是,俄空天军除去对乌军后方目标实施常规性轰炸之外,并未出现在俄乌冲突的最前线,这场21世纪的战争最终被“一战化”,双方主要通过步兵分队、炮兵火力和装甲突击部队来实现自己的战术意图。

俄空天军在此次俄乌冲突中损失惨重

那么,为什么俄空天军在此次“春季攻势”中未有亮眼表现呢?俄空天军到底去哪儿了?分析人士认为,俄空天军无法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与俄军地面部队毫无配合可言是最大原因。有分析认为,俄空天军部队缺乏进行空中支援的通信设备和数据链网络,无法实现空中作战力量与地面部队移动间的紧密协调配合,再加上俄空天军缺乏打击时敏目标的能力,导致乌军在地面防御作战中常常有恃无恐。

俄军缺乏空中支援指挥协调机构,不具备执行复杂电磁环境下近距支援任务的能力

其次,由于乌方目标与俄方地面部队相对距离较近,俄军尚没有技术能力和手段解决复杂条件下的敌我识别,更没有能力让执行近地支援任务的作战飞机接收实时同步的敌我态势信息,以及准确的目标指示信息,从而避免己方固定翼或旋转翼作战飞机误伤友军。简单来讲,俄军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不具备,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中,给予俄军地面部队近地火力支援。

自身发生机械故障而坠毁的卡-52武装直升机

总体上来说,此次俄乌冲突直接扯掉了俄军身上的“遮羞布”,让俄军内部的一系列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虽然自第一次车臣战争以来,俄军并未坐以待毙,曾先后多次尝试用军事转型的方式清除自身积弊,但受到经济波动、内斗和科技水平落后等因素制约,历次转型尝试均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分析人士指出,自苏联解体以来,俄联邦军队的历次转型均出现“朝令夕改、削足适履”,甚至“东施效颦”的情况,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发展思路,是俄军迟迟没有彻底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普京上台以来,曾多次提及为俄空天军进行大规模装备更新的计划,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俄军苏34战斗机被乌军多次击落让外界颇感惊讶

迄今为止,俄空天军的主力作战飞机更新率不到12%,原本按计划要交付80架苏57五代机的优先项目,结果截至到目前也仅仅交付了9架。当前,俄空天军一线战斗机的平均机龄在20年上下,飞行员年平均飞行时长不足120个小时,远低于北约战斗机飞行员的执行标准。武器装备严重老化、部队疏于训练、组织管理脱节、战斗技巧生疏、飞行员素养参差不齐,这一切已经严重限制了俄空天军在俄乌战场上的发挥。

俄军直升机遭击落的过程被社交媒体公开,成为乌军的宣传战素材

根据国际开源情报分析师oryxs的报告,俄军在俄乌冲突一年时间内共损失342架战斗机、直升机和无人机。其中战斗机和攻击机被击落65架,击伤3架。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被击落67架,击伤10架,被俘1架。俄乌冲突期间,俄空天军平均每周就被击落一架战机和一架直升机,这还是在去年10月之后,俄军明显减少在俄乌战场上执行火力支援任务的保守数字。

俄空天军为了减少战场上的损失,主动放弃了一些近距支援任务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俄乌冲突期间,俄空天军的教训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俄军的联合指挥水平较低,指挥体制落后。各个军兵种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合作,如陆军和航空兵在联合作战时,地面火力缺乏对空中的掩护,空中对地面的投送和火力压制不足。让外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俄军在乌克兰境内展开后,各军种、各兵种和各军区部队居然没有统一的指挥,他们的内部协调居然可以混乱到,基层指挥官必须在紧急情况下各自为政的程度。

俄空天军的作战思想和思维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精确制导武器数量不足令人尴尬

第二是俄空天军不重视精确制导弹药和无人机的储备与应用,由于缺乏低成本的精确打击手段,导致俄军机为了完成作战任务,提高打击精度,不得不冒险在乌军防空系统的射程范围内,进行对地射击和航弹投掷活动,其结果就是俄空天军在俄乌冲突战场上出现巨大损失。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