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手炮制3大冤案,3员大将被除掉,使得蜀国无人可用
三国之中,刘备的蜀汉最先灭亡,使得三国成了两国。蜀汉最早被灭的原因有两方面,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起了作用。客观因素方面,蜀汉地方偏僻,经济程度相对落后,面积最小,地盘最少,综合实力最弱,因此被实力强大的敌国所灭是不可阻挡的必然。另一方面,蜀国统治者的人为因素,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蜀汉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刘备的去世。刘备生前,蜀汉形势大好,尤其在对魏吴两国的战场上,占尽主动,强大的曹魏,竟然都无法抵御蜀汉的攻击,在汉中和荆襄地区连遭败绩。除了刘备个人军事才能较强,他手下人才济济,五虎将年富力强,使得蜀汉军事形势得心应手。
到了刘备死后,蜀汉形势日趋艰难,虽有诸葛亮竭力支撑,但孤掌难鸣。因为此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骁将陆续战死或病故,蜀汉人才储备几乎为之一空,在战场上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对于此种状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在培养发现人才方面力度不足,甚至经他之手还办过三次冤案,使得蜀国少了三员大将。
第一个冤案是刘封之死。刘备早年生活漂泊无定,年届四十依然没有一男半女。在驻守荆州期间,他收了一名养子寇封,也就是后来的刘封。刘封弓马娴熟,性情刚烈,跟随刘备转战四方,耳闻目染之下,他也逐渐成长为蜀汉的军事人才的后起之秀,虽然不及关羽张飞,但对于刘备死后无人可用的窘境,刘封无疑能缓解燃眉之急。
可惜的是刘封根本没能活到那个时候,刘备死前就把刘封杀掉了。关羽在荆州之战中,曾经多次要求驻扎在上庸的刘封派兵参战,但刘封因为上庸地区形势不稳,没有出兵。不久后因为他和武将孟达闹别扭,导致孟达叛乱降曹。刘备因此对他不满,准备处罚他,但并无杀他之意,因他罪不至死。
关键时刻诸葛亮出来说句话,却要了刘封的命。他考虑到刘封性情刚猛执拗,刘备百年之后恐怕管不住他,极力建议杀掉刘封。刘备虽觉得有些过分,但考虑到诸葛亮所说不无道理,下令赐死刘封。刘封虽然不好管理,但并无证据证明刘封日后必然造反,提前杀掉他,令蜀汉白白损失一员大将。
第二个冤案是马谡之死。人都知道刘备对马谡的评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仿佛马谡就是个草包将军。其实以诸葛亮眼光之高,能看中马谡并加以培养,他的本事绝不会差。至于在街亭之战中失败,那不过是初出茅庐第一仗,之前从未单独带兵打仗的马谡,面对名将张郃,失败也属正常。
要是打个败仗就杀头,那诸葛亮刚投奔刘备时就有当阳之战大惨败,关羽张飞赵云哪个没打过败仗,早就该杀完。百战百胜只是小说家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才是真相。马谡之才只是缺乏实战锻炼,假以时日,必然大有作为。要说有错也是诸葛亮之错,不该让这个新手独当一面,把守不容有失之地。但诸葛亮为了挽回面子,掩盖用人不当的失误,把所有责任推到马谡身上一杀了之。
第三个冤案是李严被贬黜。李严也是蜀汉重臣,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李严和诸葛亮同时都是托孤重臣。李严才干卓异,治国理政用兵都有可取之处,不然刘备也不会把他指定为托孤重臣。可惜李严性格孤傲不合群,与同僚关系不睦,自居为托孤大臣,甚至与诸葛亮也时有龌龊。诸葛亮为了统一事权,对这个不听使唤的刺儿头下了重手,一本弹劾把他削职为民,流放蛮荒。
李严虽然性格不好,不会与人为善,但国难当头之际,李严这样的难得之才还是应该善加利用,才是老成谋国之道。但诸葛亮用人之道有时偏于简单粗暴,凡是不合心意的统统拿掉,对于蜀汉这样一个人才紧缺的小国来说,不算好事,直接加剧了蜀汉的人才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