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清朝卖官旧闻,农民过生日也买个官玩玩;买得肥缺,大字不识,光绪皇帝大怒

来源:闲言碎语说历史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5-25

中国历史里虽说对买官这回事一直特别忌讳,尤其是自隋唐开科取士,读书人凭科举入仕途后,卖官鬻爵不仅为士子不耻,也受到儒家的强烈批评,所谓“公器私用”矣。

但实际上卖官鬻爵的事一直没停过,一般在王朝末期,礼崩乐坏财政吃紧之际,买官卖官都变成了公开的秘密,明码标价。而这种事在清朝是贯穿始终的,甚至在有清一代,号称盛世的乾隆朝就大肆泛滥起来。

只是彼时卖官多卖的是虚名,不是实缺,相当于花钱给自己买个官帽子戴戴,属于荣誉职称。就算偏远地区的农民,也有过生日时买个官当当的奇闻。

当然买的更多的是商人,此举不仅是为虚荣,更重要的是官帽相当于通行证,也相当于护身符。因为但凡生意做的大的商贾,平时少不了要同官员打交道,有个官帽好办事。

而当遭遇衙门例行公事的“检查”时,项上官帽也可保家护身——当然到底真的能不能护得住也两说,衙门真想搞你,再大的官帽也不济事。

胡雪岩怎么样了?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属于跟清末衙门权贵走得最近的一批商人了,不也落得个抄家充公的下场。

到了内忧外患的清末,这种现象更严重了,不仅虚职拿出来卖,实缺肥缺也挂出来明码标价,换得大把大把银子进账。按理说这种情况下有点钱,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捞到个把官做做,但饶是如此,也有阴沟里翻船的。

清光绪年间有个旗人玉铭,做木材生意发了家,竟然买得四川盐茶道的肥缺,外放朝觐时按例面圣光绪

光绪帝随口问了句,以前做什么官的?没想到这傻小子一句话就交代了,直言自己没做过官,之前一直卖木头来着。

光绪帝也竟然耐得住性子,又问,那为什么选择做盐茶道的道台?玉铭接着老实交代,因为回报大,来钱多。

这时候放哪个皇帝也忍不了了,没想到光绪接着发问,你是旗人会不会说满语汉文能不能写?玉铭继续当老实人,道,满语不会,汉字会写。光绪令太监拿来纸笔令其写下履历,老小子玉铭思索良久,只写下八个大字——奴才玉铭,某旗之人。

光绪帝勃然大怒,将玉铭赶出殿外,倒真是性子好,没杀他,这也和清末以来,清廷虚弱,外强中干有很大关系,都已经卖官了,还装个鸟?

只是要不说买官有风险,面圣更须谨慎,虽然彼时都清楚卖官鬻爵皆是为了银子——我卖你官得银子,你买来官捞银子,但这么明目张胆说出来,我大清朝的名字搁哪儿啊?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