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焦芳:投靠刘瑾的第一位大臣,但到头来竟然不在被清算之列

来源:彤彤爱读书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6-03

俗话说:“除恶务尽”,一个奸臣倒台,将会有多个奸臣陪葬,这多个奸臣就是他的党羽,说直白点,就是犯罪集团的一员。但刘瑾倒台,一个最该死的人却逃之夭夭,这个人就是焦芳。

正德五年,刘瑾的侄孙刘二汉在临死之前大喊:“他焦芳凭什么能够安然无恙?”

这句话里透露出来的意思明显就是不服,也说明了焦芳在刘瑾集团里的作用。

其实要是没有焦芳,未必会有刘瑾。

正德一朝出现过两个皇帝,一个是朱厚照,另一个就是刘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厚照不理朝政,将朝政大权完全交由刘瑾处理,要不然刘瑾怎么可能被称为“立皇帝”。

而这位立皇帝在正德元年也仅仅只是朱厚照身边的一名太监,要知道当时朱厚照身边的太监可不止十位,他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呢?

因为他作为太监,对于读书这一方面自然没有多大的兴趣,相反对于如何玩乐这一方面倒是有着相当大的兴趣。

而朱厚照最喜欢的就是玩乐,从他会走路的那一刻起,就沉迷其中,活了一辈子,玩了一辈子。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的老师在教皇子的时候,如果皇子不听话,就会拿朱厚照出来当反面教材,说:“难道你想学朱厚照吗?”可见朱厚照的混账程度。

而他具体是怎么混账的呢?

他在皇宫里修建了一座叫作“豹房”的宫殿,这座宫殿一听名字就知道少儿不宜,里面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第一美女,第二乐工,第三野兽,为什么还有野兽呢?

因为朱厚照还有另一个爱好,那就是逞凶斗狠,要不然他也不会被称为“明武宗”。而他这个逞凶斗狠,并不是单纯的逞凶斗狠,而是有大将之才,庆州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朱厚照率领将近十万的大军与蒙古小王子的数万大军进行较量。结果呢?堂堂的蒙古小王子竟然败在他的手下。

要知道,当时的蒙古小王子可是打遍边境无敌手。

豹房固然有意思,但是时间一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必须要到宫外去看一看,而这一看,自然会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妓院。

最骇人听闻的是,朱厚照竟然将怀孕的女子招进宫。就朱厚照这种玩法,别说放在明朝,就算是放在历史上,那也算得上是独一份。

当时的朱厚照连二十岁都不到,能有如此多的想法,当然是拜他身边的太监所赐,刘瑾当然也在其中。

除了刘瑾之外,还有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世人将他们称为“八虎”。

要知道,朱厚照的父亲朱祐樘可是明朝排得上号的明君,要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明孝宗”。在他统治期间,开创了明朝的一大盛世“弘治中兴”。

而他既然能够开创盛世,自然也就代表着朝廷是被清流把持,既然如此,清流当然要拨乱反正。如何拨乱反正呢?那就是铲除八虎。

只要铲除了八虎,就能够使朱厚照收心,这就是当时他们的想法。

作为朝廷的高层,他们个个都清楚朱厚照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只要一逼,就能够妥协,而一逼的方式就是以“六部九卿”的名义上一封数落朱厚照的奏折。

对于这种类型的奏折,朱厚照已经习惯,但是六部九卿的落款却将他震慑住。

六部指的就是吏部、礼部、工部、户部、兵部、刑部,而九卿指的是六部的尚书,以及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的最高领导。

说简单点,这一封奏折是群臣给朱厚照下的最后通碟,倘若你朱厚照不妥协的话,这场戏你就自己唱。

原本朱厚照还打算保住八虎的一条命,毕竟那可是自己的朋友,但是群臣却坚决要八虎去死,而且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站在群臣那一边。

王岳为什么站在群臣那一边呢?要知道他也是太监。他之所以站在群臣那一边,很容易理解,因为八虎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

如果不出意外,八虎必死无疑,但是却偏偏出现了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吏部侍郎焦芳。

焦芳将群臣要八虎死的消息透露给八虎,以至于八虎做出最后的一搏,最终以胜利告终。

八虎为什么会胜利呢?因为他们知道问题的所在。能够解决这一切的是朱厚照,而朱厚照最重视的就是他的自由。

倘若八虎离开朱厚照,朱厚照一定会陷入文光集团的控制之中。况且,一个人的存在,令朱厚照更加意识到文官集团的可怕,这个人就是王岳。

连王岳都站在文官集团那一边,要是八虎真的不在,后果不堪设想。

反对八虎的大臣要么被开除,要么被打一顿,甚至有个别的直接被打死,就比如南京给事中戴铣。

有的人或许好奇,六部九卿不是上书威胁朱厚照吗?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辞职?

因为谁都知道官位的来之不易,所谓的辞职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哪里有人会真的辞职?

焦芳为什么会背叛文官集团呢?其实他的背叛完全在意料之中。

要说到官场异类,焦芳绝对算一个,别说是举人出身,就算是秀才出身,身上都会有读书人的气质。

而焦芳虽然是二甲进士出身,但说他是读书人,倒不如说他是市井之徒,因为他没有一丁点读书人的样子。

别的读书人都知道什么叫作尊严,可他呢?根本不知道尊严为何物。

原本以他的成绩足以到翰林院工作,但由于推荐他的官员是首辅李贤,因此,他对李贤就如同狗对主人一般,令人不齿。

为什么在翰林院工作的机会那么难得呢?因为明朝有着“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说简单点,要是没有在翰林院工作过,就算进入了内阁,那也是一生的痛点,当年的徐阶就以此嘲讽过张孚敬,就如同现在的学历歧视。

因为能够进入翰林院的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最起码是二甲进士出身,三甲的话没有任何的指望。

按照规定,在翰林院工作满九年,就可以从侍读晋升学士,虽然依旧在翰林院工作,权力方面也没有较大的改变,毕竟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但却有一个相当诱人的待遇,那就是为太子讲学。

太子作为将来国家的继承者,可想而知对未来的仕途有多大的帮助。

就在内阁首辅万安要将焦芳升迁一事上报的时候,另一位内阁成员彭华站出来阻止,质问万安:“就焦芳那种没有任何道德的人,也能够当学士?”这一问,直接将万安给问住,因为这是事实,万安将焦芳升迁一事压了下来。

要是将焦芳换成其他人,顶多也就是花费银子疏通关系,但是焦芳却放出狠话,如果他当不上学士,就在彭华上班的路上杀死彭华。

以焦芳的性格,他肯定做得出此事。彭华为了保住性命,只能牺事宁人,焦芳就这么当上了学士。

在给太子讲学的过程中,也突出了他的小人本质。由于教材基本上全部出自于内阁,而他呢?为了显示出他的才能,专门在教材上找问题。

那一副嘴脸,估计他父亲看到都会感到羞耻。

“翰林尚文采,独芳粗陋无学识,性阴很,动辄议讪,人咸畏避之。”——《明史·焦芳传》

与这种人共事,结果可想而知。他在礼部工作的时候,经常不经过礼部尚书的同意,就批示一些文件。

他知道他做不了主,因此批的地方并不是文件的空白处,而是文件的字面,因为不符合他的心意。

后来他担任吏部侍郎,又对吏部尚书破口大骂。

由于人缘的问题,他投靠刘瑾是注定的,要是不投靠刘瑾的话,谁推荐他进入内阁?谁又提拔他进入内阁?

正是因为投靠刘瑾,他才得以进入内阁。

到内阁的他死性不改,每次见到刘瑾都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姿态,凡是经过他手的奏折,都会询问刘瑾的意见,将内阁的面子丢的一干二净。

《明实录》作为明朝的官修史,里面哪一“实录”最不可信呢?“太祖实录”是最不可信的,因为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要保证他的合法性就必须篡改“太祖实录”,而还有一“实录”最不可信,那就是“孝宗实录”。

为什么“孝宗实录”也不可信呢?因为主持编修他的人就是焦芳。

焦芳的儿子焦黄中靠着焦芳的关系,在考场上一路过关斩将,但在殿试的时候栽了跟头。

因为焦芳想内定焦黄中为状元,但是内阁首辅李东阳却坚决不肯同意,但为了不影响与焦芳之间的关系,还是给了一个二甲第一。

按道理来说,一个二甲第一也足以,但是焦芳却在内阁指着李东阳的鼻子破口大骂,恨不得提起凳子砸李东阳。

此举就连刘瑾都看不下去,指责他:“你的儿子焦黄中昨天在我家,我叫他写一首诗,结果呢?他写的诗简直就是狗屎”。

如果焦芳与刘瑾的关系就此发展下去,到将来清算的时候,他一定逃脱不了,但是却发生了意外,意外源自于一个叫作张彩的人。

由于刘瑾出身陕西,对于陕西的官员焦芳是特别关注,而张彩就是其中之一。

从张彩由焦芳引进加入刘瑾集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焦芳失宠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张彩在弘治一朝可是受到清流一致推荐的人物,其中就有后来打倒刘瑾的杨一清。

况且他还有一副令人羡慕的长相,《明史·张彩传》说他:“丰采英毅”,就连八虎都对他相当的羡慕。

既然投靠了刘瑾,仕途肯定是扶摇直上,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从吏部文选士郎中晋升为吏部尚书。

刘瑾对他更是视为己出,从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那就是他可以随意出入刘瑾的官邸。

事实证明,流氓还得需要流氓来治,焦芳平日里横行无忌,肯定是罪行累累,而张彩买通焦芳的亲信段炅,将焦芳做过的事一件一件的告知刘瑾。

刘瑾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从他所在的时期朝中依旧有清流存在,就比如前朝的李东阳,就可以看出,他绝非没有原则。

因此,焦芳三番五次的受到刘瑾的训斥。

他知道,按此发展,有一天他迟早会与刘瑾翻脸,而与刘瑾翻脸的话,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倒不如自己先行离开。

正是因此,他才能够逃过一劫。

可怜的张彩,明明是半路出家,却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不过由于焦芳的人品太过于恶劣,并不止朝廷的大臣对他厌恶,就连民间的百姓也对他厌恶。

正德七年,起义军首领赵燧攻入焦芳的家乡泌阳,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焦芳。为什么寻找焦芳呢?因为要将他杀死。结果焦芳已经提前得知消息,早就离开泌阳。

他虽然离开了泌阳,但是赵燧却没有打算放过他,一把火烧了他的府邸,又将他的衣服挂在树上进行抽打。

后来,赵燧兵败被俘,临死之前,他大喊,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够手刃焦芳。

焦芳虽然只是一代奸臣,但他对明朝历史的发展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朝的灭亡,他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在他之前,从未有过内阁成员投靠太监,而他开了这个先例。

以至于到后来只要有太监得势,司礼监的权力肯定是在内阁之上,因为内阁成员都沦为太监的走狗。

“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明史·阉党传》

要知道,最初司礼监与内阁可是平等地位。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