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闪雷鸣,俄军屠夫战术压制一切火力,上万乌军不会有人活着逃离
7月26日,美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价值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这也是战争爆发以来的第43批。在这次的军援中,有三个项目的金额最大,分别是“国家先进防空导弹系统”、“海马斯”火箭弹和32辆“斯崔克”装甲车。至此美军援助乌克兰的“斯崔克”战车已经达到150辆左右,但至今并未有伤亡报道。
近期,急于在战场上取得军事突破的乌克兰军队将大量美制和德制地面装备投入南线反攻战场,但是其作战成果却微乎其微,在俄军近乎于“战场屠夫”一般的空天系统打击体系面前,毫无防空火力支援的乌军装甲纵队成了俄军远程打击火力的“活靶子”,特别是俄军大量军用穿越机和自杀式无人机,压制了乌军一切火力支援努力,在乌军进攻线纵深对乌军装甲集群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多支乌军精锐部队陷入雷场、反坦克小组、俄军炮兵以及自杀式无人机的轮番轰炸和重重包围,上万前线乌军已经无法逃离战场。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在“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为代表的乌军装甲集群装备遭到俄军沉重打击,损失已经过半的局面下,大量“斯崔克”战车能挽回美国军事装备的脸面吗?乌军到底在战场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斯崔克”战车美军中型旅主力装备)
“斯崔克”战车是美军中型旅战斗队的主要装备,这种型号主打的就是“快速反应”。轮式步兵战车在传统陆军当中,实际属于二线兵器,一般只用来执行低烈度冲突下的机械化步兵作战任务。轮式车辆的优点,是维护需求比较简单,经费消耗比较少,在同样的技术水平和军费投入下,轮式车辆的战备完好率更高一些。此外,轮式装甲车辆也比较轻,因此适合快速空运,也能依托公路自行跨区机动,相比履带车辆对后勤补给要求较低,可以在战略战役层面上到处救火,充当急先锋。斯崔克这类装备登堂入室,成为美军的主力机械化装备,也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
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军动用第三、第四两个机步师,迅速打垮了伊拉克政权。但是进入治安战时期后,艾布拉姆斯和布雷德利为骨干的机械化步兵就显得大而无当了。到了战争中期,美军认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陆军的主要任务,首先是伊拉克治安战,其次是通过快速部署实现威慑。因此,陆军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在伊拉克,轮式车辆快速机动,可以对付神出鬼没的各种抵抗组织。此外在亚洲一些高强度对峙的区域,美军也需要一支能快速反应的装甲部队。各种履带式平台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只能选用轮式车辆。
(布雷德利在伊拉克并不适用)
其实西方市场上不缺少各种轮式战斗车辆,尤其是欧洲国家有研制轮式战车的传统。美军直接拿来主义,确定了有瑞士血统、由加拿大制造的LAV 3作为原型车。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车身尺寸控制得很好,正好能塞进C-130运输机的货舱。美军拥有数量庞大的C-130机群,这两款装备的结合,正好满足了快速反应、全球部署的需求。
(斯崔克的快速部署能力较强)
斯崔克在设计期间,重点增强了防雷能力,也就是对抗路边炸弹的能力。研发也是比较成功的,它的车体针对爆炸进行了优化,保证了人员生存率。作为一种8轮车辆,即使在爆炸中失去几个车轮,有时也能勉强行驶。曾经有一辆斯崔克在伊拉克中雷,被冲击波抛到空中数米,落地后竟然还能开,最终用漏气的轮胎带着全体乘员活着逃回了基地。
至于斯崔克的野外机动能力,人们也不能小看。在现代化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的支持下,轮式车辆的通过能力,并不比主战坦克差太多。因为设计成功,斯崔克迅速成为美军的主力兵器,大量装备和使用。
但是近年来,当美国的军事战略转向所谓“大国竞争”后,斯崔克这类的治安战兵器,地位就发生了动摇。伊拉克武装分子一般只有土炸弹和火箭筒,只要在斯崔克上增加一些防护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到了解放军、俄军的重炮、反坦克导弹前面,轮式战车的生存能力就非常堪忧。
(遭到土质炸弹袭击后,斯崔克被掀翻)
为此,美国陆军再次开始讨论重型部队的装备发展。推出了包括艾布拉姆斯X、新款履带式步兵战车、58倍口径155榴弹炮等型号在内的新体系研发计划。在美国新一代军事体系计划里,主角团里已经没有了斯崔克的位置。
当年伊拉克局面大致稳定下来之后,防雷反伏击车立刻进了坟场,大量停放在伊拉克旷野里。如今失去战场的斯崔克,恐怕也要面临大量退役封存的命运。
(乌克兰自主研发的BTR-4步战车,还是沿用苏联设计理念)
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让这块黑土地成了西方装备的试验场,面临退居二线的斯崔克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美军此前已经送去了大量武器装备,一边支援乌军作战,一边也在收集实战数据。乌克兰军队也大量装备了BTR系列轮式战车,并且有所创新,但这些车辆在综合性能上是不如斯崔克的。斯崔克在实战中到底行不行,性能可以用到什么程度,美军也想要知道。另外,斯崔克装备了挪威康斯博格公司研制的遥控武器站,比传统的有人炮塔更加先进一些,同样也需要在战场上测试,收集作战数据。
把不重要的斯崔克送给乌克兰当顺水人情,顺便让他们开上前线去实战测试新系统,可能是美国军援的主要目的之一。估计美军和乌军自己也知道,这类轮式车辆面对俄军炮火时的生存能力有多差,没有贸然直接扔到高烈度战场,正是因此外界才并未看到乌军斯崔克冲锋陷阵的场面。
(乌军斯崔克尚未用在残酷的前线地带)
近期俄乌冲突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乌军强攻中线时,俄军在北部发起反击,双方开始互相攻防,这种作战特别考验双方的机动救援能力,本该是轮式车辆发光之时。但是在火力强度堪称恐怖的俄乌战场上,没有重装甲的斯崔克,又能有多少作用呢?大概率会像豹2坦克一样,成为战场上的一堆残骸。斯崔克的高机动性,并不能在俄乌战场换来较高的生存能力,在俄军武直、导弹和地雷的面前,只是一道“薄皮大馅”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