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诗经》中宗周与东齐的诗风的差异

来源:史说新语 作者: 发布日期:2023-08-04

先秦齐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政治理念、生产方式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都造就了先秦齐地的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其独特的的地域文化,为研究春秋时期的地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域性是中国文化特点中最特殊的一个。“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晏子在关于民风民俗的不同性在《晏子春秋》中所提及的。

同样,在中国传统的谚语中对于地域文化也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样的说法。

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创作风格,从而也形成该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学。

一、发展历史不同

1、自然环境不同

先秦齐地,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其疆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从最初姜太公吕尚建国时的“方百里”到“表东海”的泱泱大国之地。

在《管子·小匡》中记载了先秦齐地最初建国时的疆域面积“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地方三百六十里。”

而经过历史变迁,在《汉书·地理志》中所记载的先秦齐地的疆域,要远比《管子》中所记载的疆域辽阔。

齐地东、北部临海,有众多的海湾,土地面积辽阔,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疆域中有不少的名山大川,且位于五大温度带中的北温带,常年受到海洋和季风的调节,造就其气候条件优越,不冷不热

境内河流众多,虽然宗周地域境内河流也分布较广,但是齐地的河流,最终汇入海滨。宗周地域主要是平原地带,而先秦齐地境内主要以丘陵为主,处于大陆性海洋的地理环境。

2、发展方式不同

基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先秦齐地并不像宗周地域的自然环境,以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齐国则是以“农工商”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

建国初期,齐国开国君主吕尚,以“丘陵种桑,平原种麻”的方式来发展农业,《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就提及了齐地有种麻的真实反映。同时这也推动齐地轻工业的发展,开启了纺织业的发达,在《齐风》中的诗歌作品中多有所体现。

由于东齐毗邻海滨,所以大力发展鱼盐之业。所以在农业、工业,发展的带动下,东齐还大力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齐国城市经济实力,这些的发展,也促进了统治者的政治改革。

例如开设了养士之风,齐国设立了稷下学宫。尊贤尚功国策的长期实行,导致齐国人才辈出,比如管仲、鲍叔牙等贤能人士。齐桓公听取管仲的建议,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使得东齐的实力大增,也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诸侯霸主。

3、习俗不同

先齐文化是一种以东夷文化作为主导,融合夏商文化的一种文化。太公在开国之初,便发布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为统治者对于当地文化的重视,所以,齐地许多本土的文化习俗得以延续。

如婚姻习俗上不同,齐国可以同姓联姻这种习俗仍然存在,在产生于齐地的诗歌《齐风》中的《南山》《敝苟》中就描写了齐襄公与其妹文姜之间乱伦的关系。而在宗周地域受到周礼的影响,必须做到“同姓不婚”。

二、东齐地域的诗风特点

由于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齐国东临海洋,境内多为丘陵地带,盐碱地较多,不利于发展农耕经济。《史记·货殖列传》中对于齐国的地理环境有所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于是姜太公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主要以工商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确立了“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这一政策。因此,齐国的工商业呈现出繁荣的态势,该种经济环境直接催生了齐人尚奢的风气。

在其诗歌创作中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同时,在该地区所产生的精神文明是一种融合文明,也是融合文化,是周文化、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相互杂糅的个性地域文化。

1、尚奢之风

在《齐风》中的《著》《载驱》《敝荀》等诗中能够体现出这种风气的存在。《载驱》在历代文献中都是一首讽刺文姜出嫁的诗歌,诗中描写了文姜出嫁时的奢华之状。

诗中的“载驱薄薄,簟茀朱鞹。四骊济济,垂辔沵沵。”中的“簟茀朱鞹”以及“四骊”都体现了温江出嫁时用的物品贵重之象,同时下文的“彭彭”、“儦儦”意思为“行人盛多貌”以及“来回行走貌”。

体现出文姜出嫁时的豪华场面。不仅贵族生活如此奢侈,就是普通百姓的出嫁也有所体现,齐国的人民尚奢,《著》中的女主人公想象自己出嫁场面时,自己的新郎所佩戴的饰品是青、素、黄。

在《毛诗故训传》中对这三种配饰解释的是“象镇、青玉和黄玉”。这两首诗足以看出齐人尚奢的习俗,在诗歌中有奢华之风。

2、大胆泼辣之风

宗周地域有婚恋诗,同样我们的齐国也有婚恋诗,但是与宗周地域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的婚恋风俗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宗周地域遵从礼乐文明,在周人的婚姻中,受政治、外交影响较为深重,在《礼记·郊特性》中有所记载:“夫昏姻者,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虽然东夷地区的诸侯国,有受到周文化的影响,比如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有联姻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有明确的的记载

但是,作为东夷人的后代,该地区的民俗民风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夏商时代,乃至原始社会中的一些风气,例如在原始社会中所存在的血缘群婚制这一制度,仅是国君,上至贵族,下至普通民众,就是同族之间可以通婚。

如历史上所记载的齐襄公与其妹文姜之间所做的违背人伦的事情。当然对于这一现象,当时的人民是对此有所批判的。《诗经》中的诗歌作品对于这一现象就有所讽刺。

《齐风·南山》和《齐风·敝苟》就分别讽刺了齐襄公和文姜,虽然是从两个不同的主人公,但是讽刺的是同样的事情,都是讽刺齐襄公与文姜的不顾伦理道德,罔顾人伦之事。

不仅如此,东夷地区的诗歌风格特色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婚俗文化的影响,从东夷地区居住的人们来看,东夷地区的人民的婚俗文化相较于其他地区,少之又少。

东夷族中各个部落的婚俗礼仪大致相同,由于燕国和赵国均处于东夷地区,所以,齐国的婚俗习惯与之一致,《汉书·地理志》中对于东夷地区的婚俗有所记载:“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不仅是先秦时期的东夷地区的婚俗观念是这样的,其他朝代居住于东夷地区的人民都继承了原始东夷地区的婚俗观念

这一婚俗观念,这导致了在男女关系上,女子是占据主动地位的,比如说《诗经》中的《齐风·东方之日》在诗歌内容方面是女子主动去追求男性,也就是“女奔男”的题材。

而《齐风·鸡鸣》中描写了一位妻子催促其丈夫去上早朝,而丈夫并没有产生不满之意,在该首诗中甚至显现出表扬妻子,训斥丈夫的意味。齐国的婚恋诗表现出大胆、泼辣的诗风特色,这是其他地区诗风中所没有的。

3、舒缓之风

齐国在地理空间上毗邻大海,面对大海的辽阔之象,造就了齐国人性格上是开朗,豁达但又不是浪漫的性格特点,对于这一特点,《汉书·地理志》中有所评价:“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这一气质,也影响了该地区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这是齐国诗歌诗风舒缓的原因之一,同时还有《齐风》中常常运用表示舒缓、感叹的虚词较多,这是其他地区诗歌所比拟不了的。

与《诗经》中其他诗歌作品相比,《齐风》中的语气助词,如“兮”字等语气助词运用的较多。“兮”是一个文言助词,相对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词语,在句中有舒缓停顿之感。

“兮”字据统计,在《齐风》中出现的次数为42次,比如《还》、《东方之日》中就有出现。这些语气助词的使用,会延缓诗歌中的节奏,是读者在阅读起来较为舒缓。

对于东齐的诗风特点,有好多学者对此有所评价,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扎对其评价为:“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综合看来,齐国的诗歌作品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与齐国的治国政策与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齐国的诗歌作品,伴随着齐国的兴衰起伏着展现出独特的诗歌魅力。

总结

由于政治、经济、习俗发展的不同,宗周与东齐的诗风特点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东齐因为“重俗轻礼”的缘故,其本地的一些原始习俗得以保存,而宗周地域则是“重礼轻俗”,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较大,这就使两个地域诗歌风格明显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齐地的诗歌作品,更多的反映了齐地的自然风物与民俗特点,使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而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则不然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