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如果贾府没有衰败,她能管好荣国府吗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如果贾府没有衰败,她能管好荣国府吗?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贾宝玉最后还是娶了薛宝钗,应证了“金玉良缘”之说。可惜,薛宝钗这个“宝二奶奶”也没有做得长久。结婚后不久,元妃在宫里急症而死,贾府也被抄家,算是彻底衰败。丈夫贾宝玉也出家做了和尚,好好的一个薛宝钗,就这么守了活寡。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到底是“金玉良缘”好还是“木石前盟”强。毕竟,这是曹雪芹在原著里已经既定的、不容更改的事实。我们只是设想一下,假如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后,贾府也没有衰败,元春还是在宫里如鱼得水,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林黛玉的过世,彻底没有了障碍,小日子要多滋润就有多滋润。这等情况下,薛宝钗能做好荣国府的当家人吗?
毕竟,管理家业,本是少夫人应尽的责任,也更指望不上只知道风花雪月的贾宝玉了。这一点,贾政就是前车之鉴,相信贾府会早作防备,让薛宝钗担任起王熙凤的角色。
我们也知道,作为管家,《红楼梦》里已经有了两个优秀的代表。一个王熙凤,一个贾探春。从她俩的表现看来,几乎可以说是管理方面的能手。可惜一个死了,一个远嫁异域,都成了昨日黄花。自然只好让宝钗这个少奶奶上阵管理了。那么,在这一方面,薛宝钗会有何表现呢?
首先,薛家作为皇商的家族,做生意自然是本分。相信薛宝钗从小耳闻目染,对此并不会太过陌生。但做生意归做生意,管家归管家,两者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侧重点可很大不同的。
做生意,主要是赚钱,一门心思地赚钱就行了。管家的话,不但要管理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还要估计自家的进出,量入为出自然才是兴家的第一原则。作为经历了几次抄家的薛宝钗,对此自然有了很深的体味,量入为出自然会是第一会做的,也就是“节流”。
既然,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薛宝钗都有所准备,这贾府会不会到她手上,不但被继承不衰,还会被发扬光大呢?我看不见得。
我们看到王熙凤管理荣国府的,她的方法是“人治”为主,以自己为中心,手下心腹各司其职,专人专管,各处都有管家婆子们统领管理,这些婆子们再回事请王熙凤定夺。也就是依靠自己的恩威并施,把大家管理得心服口服的。
探春管理大观园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府里的旧例,然后按例定夺。一方面,有点“萧规曹随”的味道,但也并不拘泥旧法。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出现了以“制度”为上的现代管理体制雏形。这一方面,甚至连王熙凤都自叹不如。
但薛宝钗会怎么做呢?承袭王熙凤的“人治”法则?她的魄力还略嫌不够,王熙凤的泼辣大胆,恩威并施,是薛宝钗心机取胜的女子所学不来的。如果一味地用心计,或许短时间内能有点效果,但长期下去,必定是众叛亲离的结局。
如果步探春“制度管理”的后尘。即使贾探春这个始作俑者,当时也被自己的亲妈弄得灰头土脸。探春是庶出的身份,吃点亏也就算了,如果薛宝钗以少夫人的身份,再讨老大一个没趣,那让她情何以堪?估计她也不敢冒这个险。
倒是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薛宝钗“管理”的风格。说老实话,在“面面俱到这一点上,确实做得不错。即使还是客卿的身份,薛宝钗也能叫出茗烟母亲的名字。但仅此一点,也足以说明,在薛宝钗手下办事,将会是一件很累的差事。
殊不知“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抓大放小,自己只需要掌握好方向,一切就留给手下人去发挥好了。茗烟作为一个小厮身份,薛宝钗还能打听到他的母亲名字。这简直就是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了。诸葛亮天纵奇才,扶持蜀汉尚且两世而亡,薛宝钗何德何能和诸葛亮相比?
所以,在我看来,薛宝钗管理之下的荣国府,很大可能会是乱糟糟的一桶麻,您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