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唱衰中国论”会再次破产
依照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1%,2024年预测为0.8%;欧洲情况大抵相似。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2023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了5.5%的经济增速,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
9月11日,林毅夫在香港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潮新闻记者 伍浠敏 摄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23香港国际慈善论坛”上对潮新闻记者表示,有理由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和信心,在2035年以前中国应该还有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
经济增长的来源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林毅夫认为,发达国家处在技术和产业最前沿,想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带动经济发展,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成功概率非常低;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作为再创新的来源,风险和成本相比而言非常低。对比发达国家,中国有着“后来者优势”。
他给出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2.6%,而这个数字,是德国在1946年与美国的差距,是日本在1956年跟美国的差距,是韩国在1985年跟美国的差距。而德国从1946年到1962年的16年里,平均每年人均GDP的增长是8.6%;日本从1956年到1972年的6年时间里,平均每年的增长是8.6%,韩国从1985年到2001年的16年,平均每年的增长是8.1%。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体,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的经济增长成就,林毅夫认为,到2035年,中国仍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进行再创新,利用“后来者优势”,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林毅夫参加“2023香港国际慈善论坛” 。潮新闻记者 高雅雅 摄
“与德国、日本、韩国不同,中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换道超车’,抓住在新经济领域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优势,借助新经济研发周期短、投入相对较少的特点,发挥自己人口众多、市场广大、配套设施齐全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林毅夫说。
在拥有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实的制约。林毅夫强调,潜力高但不见得要全部用,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考虑应对全球变暖的技术更新,技术“卡脖子”以及国内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带来的影响。
“把那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相信在8%的增长潜力之下,在2035年之前,可以实现每年5%-6%的增长。”林毅夫说,“回顾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世界的奇迹,但每一次增长速度放缓,外部就有唱衰中国的声音,可中国经济一直没崩溃,而且是稳定、快速增长。事实胜于雄辩,过去‘唱衰中国论’次次破产,这次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