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俞敏洪对话李彦宏:谈成长故事,聊家庭教育与育儿、AI与教育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0-23

10月21日,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主办的主题为“穿越周期:为家庭赋能,伴孩子成长”的“第十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现场,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通过对谈的形式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位“学霸”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学业经历、家庭教育经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等,以下为详细内容。

大学带给人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张晓楠(主持人):两位都是毕业自北大的学霸,今天来到家庭教育论坛,第一个问题是:两位觉得,你们读名校,对于后来工作和创办企业的帮助大不大?

李彦宏:当然很大,我觉得大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中小学所有人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学每个人学的东西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可能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在学校里参加的社团活动、听的讲座,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在大学阶段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后续创办企业,我觉得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从零开始做一个企业,要有很多创新,要解决很多过去没有解决过甚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个时候你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难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些能力是在大学阶段开始培养的。

俞敏洪:我们在北大最大的收获就是会用脑子。

其实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北大,所有人都会产生各种疑问,在宿舍里争论。你会发现大家都是不同的观点,这样你就会思考你的观点和立场到底是什么,你应该坚持什么,到底什么东西是应该反思的,慢慢地,你就学会了怎么用自己的脑子。

我从一个小地方走到北大,受到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包括刚才说的思考方式、阅读方式,还有北大的老师上课给我们所带来的一些比较大的影响。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我没有进北大的话,应该不会有今天的状态。

比如我最初的目标是地区的师范学院,那我可能就成了当地中学的英文老师,可能就非常安逸的在小镇或者小城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了。

我一直认为环境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这里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也指学习环境、交友环境、思想环境。

把这些环境综合起来,让一个人泡在里面,这个人慢慢就会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比较庆幸后来进了北大。

当然有了这样的环境,不仅仅是北大,我觉得任何一个大学,只要能够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自由阅读、互相争论,并且积极向上,一般都能让孩子们发生积极的改变。

所以一个大学重要的不是给大家造多么漂亮的校园,宿舍从4人间变成2人间,尽管这些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给这些孩子们打造真正成长的学习环境。

原生家庭对你们的影响有哪些?

张晓楠: 刚才俞老师说的两个点非常打动我,第一个是说,到了北大的第一感受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说人工智能时代会有更多人面对自己的核心问题,也可能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

俞老师刚才说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做“冲击”,其实可能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冲击。

想问问两位老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做了什么,在你们面临一轮又一轮人生的冲击时,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李彦宏:我成长在一个比较小的城市,父母都是工人出身,从小他们就跟我讲你要好好学习,咱们家没有后门,你要学习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学,你将来就没工作。

他们也没有天天逼我学习,也没有给我辅导功课。我感觉我们家这种环境就是放养的环境,是很普通很典型的中国家庭。

直到我结婚以后,跟我太太讨论这个事情,她说其实你们家这个环境还是挺好的,我问好在哪儿?她说你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关系都很好,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对你的心理健康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慢慢体会到,这样的家庭的确挺好的,对我产生了比较正面的影响。小时候没有任何心理阴影,没有遭受过不好对付的环境。

俞敏洪:我跟你正好相反,我的家庭就特别苦。我小时候很少看到父母和谐相处、相亲相爱的场面。好在我父母给了我很多东西。

我母亲自己不认字,但她非要我学习,所以从小给我定了一个目标,你长大了必须当“先生”,也就是当老师的意思。因为我母亲觉得村上的老师不用干农活,也很受大家的尊敬。

我母亲比较强势,所以她让我学习,我就拼命学习,从小她不给我买玩具,而是买连环画、漫画和书。

我父亲做人比较宽厚,我从小特别同情我父亲,因为我觉得我母亲特别无理取闹。所以,我表面站在我母亲一边,实际站在我父亲一边。所以,后来我父亲身上的宽厚和善良也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尽管家庭环境并不是那么和谐,但是我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

张晓楠:所以父母有时候是我们成长的那面镜子,像俞老师的爸爸比较内向、含蓄,在每次家庭战争中都败下阵来,但他的宽厚成为孩子成长中那束光和镜子。

对于孩子,你们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待?

张晓楠:两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征是孩子能够自我习得。那你们觉得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里,特别得意或者遗憾和后悔的是什么呢?

李彦宏:先说遗憾和后悔,就是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管是辅导功课也好,旅游也好,哪怕在家里一起玩,这些时间都特别少,还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

但是,我觉得我传承了父母那一辈“快乐的家庭”,这是我觉得比较得意的地方。

张晓楠:我在新东方的时候,那次我们是坐火车出差,俞老师听说自己的孩子发了高烧,整个过程中的俞老师的状态非常沉重,不停地打电话,后来俞老师听说烧退了之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还有我记得俞老师说过,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陪孩子。

俞老师的家住的离新东方挺远的,但是离孩子上学的地方比较近,俞老师每天来回跑,我们问为什么?俞老师说期望每天回家给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者说一句晚安,就觉得今天爸爸还是做了点事的。

俞敏洪:我觉得刚才讲到小时候生长环境问题,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期待。父母习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所以特别容易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不起的成长,这种心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的孩子承担得起,有的孩子承担不起。比如像李彦宏老师这样,父母还没说,他自己已经学到前面去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很多孩子是承受不了家长的过分期待和梦想的,这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如果不断地加快他的期待和梦想,孩子整个的心理就会扭曲,他的幸福也会被剥夺。

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都已经考到了985、211的大学,结果他的母亲不满意,对孩子说:我告诉你最后一个月要努力学习,离北大就差几分,如果再努力一点你就进北大了。结果当天晚上,孩子自杀了。家长对孩子无理的要求,导致了现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孩子一点都不幸福。

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适当地帮助他成长,需要父母适当地提出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习惯要求。

孩子的学习能力可以培养,但学习能力这个天生就是有差异的。有智商的差异、学习环境的差异、个性的差异,让每个人上北大清华也是不可能的。

坦率地说,北大那么多学生,不是每个人都幸福的,甚至不幸福的学生占比非常大。

所以,上名牌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学习好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把孩子的个性培养得积极乐观,让他们的心理非常健康,交友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好,培养好他们的良好的道德品德,比如助人为乐、以善为德,包括做事情的时候勤奋勤劳,不是学习的勤奋勤劳,我觉得比对孩子们提出学习要求要好太多了。

我真的看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已经在学校里奋斗到第三名了,家长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考试不能考到第一名,我当场就对家长说了,你有病,孩子到了第三名你非得要第一名。

我们很多“有病”的家长把孩子弄得也“有病”。

孩子跟不上,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他适当的指导,让孩子能够到达班级的中等水平,能够建立一定的自信是可以的,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擅长)学习的孩子。

我们家长恨不得每个孩子都变成最优秀的学生,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这种期待有的时候是不对的。

我有两个孩子,我女儿和我儿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距的。

我女儿从小学习基本上不需要我太担心,一考试就是第一、第二名。而且,她学画画特别好,学钢琴也学得特别好,女孩子没有让我特别操心。

但是我儿子从小喜欢玩,男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水平。

两个孩子上的大学是有区别的,我女儿去的是顶级大学,我儿子去的肯定不是顶级大学,当时我家人跟我说,你运作一下,千万不要让孩子显得太难看。我说孩子该怎样就怎样,他能学到什么地步就学到什么地步。

后来,儿子在上大学的时候突然就醒悟了,开始努力,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觉得孩子自我醒悟、自我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我其实对两个孩子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所以他们的身心上面没有因为学习受到太多的伤害,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让他们尽可能处于某种没有太大压力的状态,如果他们有压力,最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压力。

就像我儿子大三、大四的时候学习非常认真,对自己非常苛刻。

所以说,积极乐观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

希望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智商,根据自己学习的心愿,能到什么水平就到什么水平。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他们自己喜欢学什么让他们去学,这样的话孩子内心也开心,家长压力也小,这样我觉得好一些。

李彦宏:其实刚才提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上学的排名特别看重,第九名和第十名感觉不一样。

我每年都会招管理培训生,招进来的管理培训生会跟着我开重要的会,每个月跟我有交流,属于重点培养的人群。

但是我招人的时候主要看面试,看他的反应,问的问题是什么,看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进来之后我根本想不起来这个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也从来不从这个维度去考虑。

有个词叫“自驱力”,就是他自己特别想做好。真正优秀的人他有自驱力,他自己给自己提很高的要求,就会学很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我觉得成功的概率会很大。

李彦宏:人工智能将大大提升教育效率

张晓楠(主持人):现在大家都说穿越周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看到过去这么多年,互联网浪潮包括科技一次次的迭代,对很多领域都造成了重大的改变,但是大家一直都发现似乎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没有在其他领域那么大。不过这回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随着ChatGPT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都说,可能未来首先对于教育领域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那我也想问问,咱们现在整个新的AI包括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包括在教育领域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突破?

李彦宏: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变每个产业包括教育产业,这一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最本质的创新在于所谓的智能涌现。

过去都是教会计算机学什么技能就会什么技能,你给他写了什么规则就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行,但是现在会出现你没有教过他的技能,也是因为见得多、读得多、计算能力强变得会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让ChatGPT考高考、SAT、GRE这些东西都能考很高的分。不仅如此,其实大语言模型可以给出问题的答案,还能够给出解题的思路涉及到哪些知识点,17号的时候百度世界也给大家展示过最新版的文心一言,不仅会算数学题,而且会告诉你说这几个知识点是需要孩子掌握的。

对于教育的影响,我认为仍然是效率的提升,不是对老师或者家长的取代,而是不管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当他拥有这样工具的时候,学习的效率会很高。

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十二年,甭管多少年,很可能因为人工智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会使得过去要九年才学会的,现在六年就学会了,甚至四五年就学会了,这个效率的提升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见过的。

我觉得也不用害怕,因为我知道很多学校是禁止学生用这些工具,这我觉得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你禁止了学校的学生用,别的学校的学生就可以用,最后出来谁的效率高,就变成了真正将来在职场或者社会当中竞争的时候,谁能够更早的、更合理的使用先进工具,我觉得其实谁会更有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都应该去花时间了解,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帮助。

张晓楠:今天现场有很多都是在全国各地非常优秀的教育机构的一线从业人员。

对他们来说,虽然经常听到人工智能,都知道对教育会有影响,但是大家没有抓手,不知道从哪个小切口进入。比方说百度的文心一言有没有最新的发展和赋能教育的小工具,让大家马上能用起来,或者怎么样从理念上让大家将来在教育领域里能够更好地拥抱AI?

李彦宏:应该说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非常的早期,实话实说基于最新技术开发出来的AI原生应用现在数量还比较少。你刚才讲的Chat GPT在国外确实用户量已经比较大,但这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使用方法,基本上就只用了基础大模型的一些能力。在这个模型上,再构建什么好的原生应用,我认为是下一波浪潮,不管是创业的机会,还是将来使用先进工具,都要看未来这些领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再讲一个国外的案例,比如微软做的office 365 Copliot,实际上也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来做的,但这个时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你问我什么问题,我回答什么问题,而是在office这个软件工具里面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怎么帮助你。所谓的Copliot其实跟Autopilot的区别,Autopilot什么东西都是自动的,搜索引擎是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哗哗地给你结果,然后没了。Copliot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每一步都对你交互进行指导,但是我并不控制你,还是人在控制各种各样的内容,控制要做什么。Copliot出来之后30美金一个月,这个东西很贵的,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钱说明大家觉得它是有用的。

对于国内来说,百度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基于文心一言在重构。我举个跟教育相关的例子,就是百度文库。百度文库也有上亿的用户,很多都是老师、学生。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查询有没有人写过类似的内容能够参考一下,但是当人工智能技术走到今天,我其实不需要有一个已经写好的现成的内容作为参考,我可以让他给我现生成内容来作为参考。

假如说我今天想写一篇《人工智能对心理学的影响》这样的文章,老师让我去做一个论文,那可能就给它短短的几句话,它一分钟给我生成一个20几页的PPT,包括图文的美化、格式等都可以做到。你说这是作弊、这是偷懒,别人辛辛苦苦花了几天的时间做出来,但这是先进工具。你让AI给你生成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还可以想改什么,你还可以把自己的词更多的赋予这些内容,但不用这些工具,你的效率就会比别人低很多。

我觉得未来若干年的时间里,会大量在各个领域里出现类似这样的工具,使得你的效率有明显的提升,这跟互联网时代不一样。

互联网时代是让大家来消费内容,英文叫kill time,我杀时间,想办法让你在APP里多待几分钟,所有的技术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怎么帮你省时间,过去10天干完的事,现在让你2分钟干完,这样有效率的提升,会产生对于教育的影响。我们过去很多时间都花在手机上,很有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回归PC,因为大家工作、学习还是用PC更多一些,因为屏幕大坐在那会有沉浸的状态。

过去大家只是看广告获得相应的内容,未来你可能需要付费获得相应的能力。我觉得,思维方式跟过去20多年大家接触、拥抱、利用互联网工具的范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所有人都需要适应这么一个新的环境。

俞敏洪:人工智能对老师教学更有利

张晓楠:从kill time到safe your time,我们省出来干什么呢?所以俞老师做了一个新东方文旅,省出来时间带大家到处走走看看、行走人生。

新东方做了三十年教育,很多人都说最早新东方是教英语起家的,现在孩子学英语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教育接受信息的很多方式都会发生变化。新东方站在现在看未来的话,AI人工智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包括民办教育、公立教育,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和机会?

俞敏洪:因为Robin是做人工智能的,所以他对人工智能肯定的言论会比较多一些。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对孩子们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但是对老师们好处非常大。

因为老师们备课、知识检索,会变得非常容易。比如(人工智能)帮着老师们批改作业,帮老师省出了大量时间。原来一个班40个学生,老师要改40个学生的作业,如果改认真一点的话要花好几个小时。

现在人工智能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大部分都已经能够帮助老师去批改了,所以对老师来说人工智能很好,当然不仅仅是改题目,包括老师备课,甚至现在文心一言都可以帮助老师写论文了。

对于我们工作的人帮助也很大,上个礼拜有一个机构让我做一个视频发言,我写的是中文稿子。因为是个国际会议,所以我还挺认真的,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没有稿子讲话,我想国际会议会产生国际影响,用中文写了一篇稿子,录完以后对方说不行得用英文讲,我想英文讲就得写成英文稿,我自己一句一句翻译,那个稿子还挺长的有1000多字,至少用两三个小时才能翻译出来。

后来我跟秘书说给我用文心一言,把它给我翻译出来,他们英文水平肯定不如我,但是15分钟以后给我拿来了一篇英文稿子,说俞老师这就是你要得英文稿子,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

我看了半天就看到两个小错误,人工智能翻译的,再稍微经过一点人工的修改就到我手里了,它帮助我们工作这件事情会无比的方便。

但是为什么我说对孩子没用呢?因为一个人的脑子是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才会成长起来。

小孩开始用脑子,到形成记忆链条,各种各样大脑的突触变得非常灵活,互相之间连接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他们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甚至包括中文的背诵,有的时候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主要还是思考。

但是,因为人的个性是懒惰的,其实任何动物的本质都是好吃懒做的,你看那些动物只有到肚子饿了以后才去捕食,一只老虎吃饱了一顿饭晒太阳好几天,等到肚子饿了才去捕食,狮子也是,动物是这样的,人也是一样的。当我能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花体力就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时候,你一定会选择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花体力去达到那个目的,这是本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比如他们写篇作文“秋游”,本来他应该自己写的,现在让文心一言说给我写一个《秋游》500字的作文,1秒钟就出来了。

孩子当然不一定会照着抄,但是对整个文章的构思能力和文章当中所需要的关键要点,甚至关键词语的想象力和自己的创造力,就没了,他还是会照着这篇文心一言写出来的范文自己稍微改改就写出一篇文章来,那写文字的能力其实就没有了,自己组织文字没有了。

人工智能的利弊

李彦宏:这是一种误解。

俞敏洪:这不是误解,关键是我就看到孩子们这么干了。一个数学题输入题干以后,解题的过程就给你写出来了。

我觉得部分意义上,人工智能对孩子的学习当然会有帮助,但一不小心可能会形成反面帮助。这这是我个人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当然我不否认人工智能对于孩子们学习的重要作用,比如说百度的小度,孩子们在里面能够学习大量的内容,这是好的一面。

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能力的成长、个性的成长、人品道德水平的成长,与其他孩子相融、相爱的共同成长能力的提升。

所有这些,人工智能起到的帮助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所以有个话题讨论:当老师们因为人工智能把时间省出来以后,老师们在干什么?

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和老师把本来10个小时学的内容,用5个小时就学完的话,剩下来5个小时,老师和孩子们,包括家长和孩子们到底在一起做什么?这件事情就变成了最主要的话题。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他的全面成长,不是他在单一方面,比如学习成绩的成长。

我们现在的教育以考卷定学生的能力。当出考卷的人发现,学生通过人工智能的帮助,三年级到了五年级的水平,五年级到了初三的水平,这样出考卷的人就会不断增加难度。这样孩子们为了追赶上那个难度,依然只能用12年的时间在拼命学习。

我觉得这个就误导了教育真正的本质,教育不是让学习变得越来越难,而是让学习适应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终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他们学到的具体知识本身要更加重要。

他除了学了基本的知识以外,在大学还能学到很多知识。现在有句话讲,大学还没毕业,学的知识就已经过期了。因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容量变得越来越大,很多方面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比如今天的文心一言、ChatGPT,它们所达到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在一两年前,被认为还有十年、八年才有可能突破,但是一年不到,突然就来了,紧接着大家就跟上去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能力:

一是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是知识的记忆能力。人工智能能不能帮助学生达到终身的学习能力,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核心点。

二是孩子的性格和人品能力。这可能是孩子终身成家立业比较重要的基础,而不是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使学习变得更难,或者因为有人工智能学习内容就变得更多。

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未来的研发中心,面对中小学的人工智能,必须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帮助孩子迅速找到学习的答案为中心。

现在人工智能不少学习机都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他在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的答案为核心,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错的,这是我的观点。他不同意我的观点。

张晓楠:李总说说误解。

李彦宏:为什么我觉得这里头有误解呢,大家以为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就可以啥都不干了,其实不是的,你需要干的事跟以前确实不一样了,但不是啥都不干了。

这有点像什么呢?今天让这些学生写一个李白时代古诗的能力是不行的,那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不太需要学生有那么强的写古诗的能力,但是1000年前诗也好、词也好是最最重要需要学习的技能。

今天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是类似的。过去写一篇《秋游》的文章就需要绞尽脑汁从头开始构思怎么描述整个过程,今天可能确实不需要从头开始,给他一个提示就给你一大段的生成。

但是给他的提示好不好跟最后出来的内容好不好是非常非常相关的。你就跟它说,给我写一篇《秋游》的文章,他给你写我在西山看到了什么红叶之类的。结果你去的是百望山不是西山,这时候你要告诉他:去的是百望山,跟我爸爸一起去的,我去的时候感受是什么。你不断的去提示它要朝这个方向改、要朝那个方向改,最后才能改出来一篇你想要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文章和内容。

这种技能,说实话过去的人没有受过太多培养的,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觉得人工智能已经懂人话了,但是不同的人说的话最后产生的内容是非常不一样的。

其实差别在文生图领域更表现的明显,让大模型生成一副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像这种相对比较抽象的说法它是不理解的,你要说生成一条马路,马路旁边要有树、尽头要有夕阳,要有很具像的描述,才能够给你产生想要的图片。

人们未来可能从头开始制造内容的能力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怎么通过提示词来跟AI合在一起共同生产进行创作变得非常重要。我相信这样创作出来的东西,效率会更高、质量也一定会更好。

俞敏洪:如果说一个男孩给女孩子写一封非常优美的情书,千万不要相信是这个男孩子自己写的,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写的。

李彦宏:那还是要看他写提示词的水平怎么样。

张晓楠:我觉得刚才这段讨论特别好,很像原来我们教托福作文的时候。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出现或者任何一个论点出现,都一定要两面的看待这个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而不是纠结于这件事情本身,因为这世间其实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刚才无论俞老师还是李总说的,大家也都会去思考,如果这个讨论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可能这个过程和结果或者结论本身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