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了杨修?卷进储位之争不是主因,曹操:姓杨就是罪
杨修之死历来争议不断,有人说他恃才傲物,被曹操所嫉妒,也有人说他多次泄密,触了曹操的霉头,还有人说他参与储位之争,犯了死罪。这些说法都对,但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姓杨。
死因之一:“恃才傲物,曹操嫉妒”说
罗贯中夸赞杨修“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裸衣骂曹的狂人祢衡谁都不放在眼里,却唯独对孔融、杨修高看一眼:“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就连曹操也不得不承认,杨修的才华比他“远三十里”。才华怎么还分出里程了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曹娥碑,见到碑文的背面有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看得曹操一脸十万个为什么。
曹娥碑是纪念孝女曹娥投江寻父所建,碑文由弱冠少年邯郸淳书写,背面的文字书写者竟然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文姬之父)。遗憾的是,蔡邕留下的八个字如同天书一般,没人能读得懂。
杨修却淡淡一笑,张口就要说答案,曹操连忙阻止:“你先别揭开谜底,容我想想。”
于是二人上马,一路走一路想,又走了三十里路之后,曹操才恍然大悟:“原来谜底是‘绝妙好辞’啊。”
曹操打开杨修提前写好的谜底,果然一致,于是感慨说,杨修的才华领先他三十里。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曹操在新修的大门上写了个“活”字,别人不解,杨修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啊,主公嫌门修得太大,扒了改小一点。还有一次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杨修拿出来就吃:“一人一口酥”嘛。
总之,曹操的那点才智在杨修面前就像是个“耍聪明”的幼儿园小朋友,输得光溜溜的。曹操这个奸雄表面上很豁达,其实早就恨透了杨修。
终于在汉中之战中,因为那个“鸡肋”事件,曹操找到了处死杨修的正当理由:散布流言,动摇军心。
但事实证明,杨修说得没错,汉中之战就是个鸡肋,曹操最终还是迫不得已撤军了。
死因之二:“多次泄密,触怒曹操”说
所谓的“嫉妒”之说大多出自于民间传说,可信度并不大,曹操也不是那种鸡肠小肚的人物。
《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相对更可信,按照这两本史料说法,杨修擅长踹度曹操的心理,常常能提前做出预判。
预判不是坏事,给领导做秘书预判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坏就坏在杨修接下来的骚操作,他通常会将预判的结果告知身边值班的人。
比如,领导桌上有一份战报,为此他愁眉苦脸了好几个时辰。当秘书的心中立刻就明白接下来领导要做什么,但绝不可以对外声张。而杨修却将它作为耍聪明的资本,把预判的结果提前张扬。
如果遇上自己外出,杨修还会提前写下十几条应对曹操发问的方案留给值班人员,搞得曹操很纳闷:这些人怎么都这么聪明啊?我才有想法,他们却早就想到了似的,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不对,一定是有人提前泄密了。
于是在曹操的追问下杨修漏了底,这让他心生憎恶。
为了考验杨修,曹操特地设了个局,他让曹丕和曹植分别出城办事,却又密令城门值守不放他们出城,看二人谁能完成任务。
当然,这事瞒不住杨修,自作聪明的他悄悄告诉曹植:魏王这是要考察你们二人的办事能力,事关谁当接班人,所以一定要成功,如果值守阻拦,你就以王命在身为由杀了值守。
曹丕不知底细,被挡在城门不得出,只好返回了,而曹植却杀了值守,顺利地闯关出城。
杨修自以为成功了,却不知这是曹操特地给他设下的局,成功者其实是失败者,顺便还捎上了杨修的人头。
死因之三:“参与争储,犯了大忌”说
作为领导的身边人,泄密就已经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杨修竟然还卷进了曹丕与曹植的储位之争,并且利用身份优势愚弄曹操,这分明就是摸老虎屁股的作死行为。
作为曹操的主簿,杨修的职位虽然不算高,但地位却很重要,因此他获得了曹丕和曹植哥俩的追逐。
曹植有才,肉麻的“情书”一封接一封,终于虏获了杨修的“芳心”。人们都说物以类聚,杨修与曹植一样,都是恃才傲物的那一类,所以他俩走到一起一点都不奇怪。
杨修知道选边站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很谨慎,与曹丕的个人关系维护得也算不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他其实已经是曹植的铁杆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于一件事让杨修露出了尾巴。
曹丕身边有个谋士叫吴质,经常被曹丕秘密接到府上商谈大计。为了掩人耳目,每次曹丕都用一辆柴车接送,吴质就被藏于柴堆之中。
这个秘密被杨修窥破了,他以为一举就能彻底扳倒曹丕,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向曹操告了密。
曹操大怒:这是要干嘛?想翻天吗?去拦截,抓他一个现行!
于是,某一天柴车再次出现在宫门时被曹操拦住了。就在杨修准备庆功时,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士兵们翻遍柴车,只找到了几批丝绢,连个人影都没找到。
原来,曹丕也不是吃素的,就在杨修告密后不久,立刻就内线将这件事传送给了他。曹丕大惊,赶紧召吴质商议对策,吴质说,这还不简单,咱将计就计呗,于是活人变成了丝绢。
这件事让曹操很生气、很震怒,一则他被杨修愚弄了,二则他终于看清了杨修的面目,原来这家伙早就卷进了储位之争。作为我的秘书,你不忠于我,却利用我谋私利,那就不客气啦!
就在曹操怒不可遏的时候,又传来一个火上浇油的消息:杨修与曹植喝醉了,二人同乘一车,竟然驶上了皇帝专用的驰道,还一路高声讥讽谩骂曹操的宝贝“黄须儿”。
曹操一时没搂住火,新账老账一起算,砍了杨修。
死因之四:“出身标签,受累于爹”说
以上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充分。
嫉妒最多是诱因,不可能因此杀人。泄密确实很严重,可是曹操完全可以将他调离,事实上杨修到死都没离开过曹操身边。卷进储位之争也很严重,但朝中卷进去的人太多了,为何单单杀了杨修?而且杨修被杀时,曹丕已经被确立为太子两年了,要杀他不会拖到两年后。
很多人忽略了《三国志》中的一段话:“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所谓“终始之变”是一种隐晦的说法,大意是指曹操去世后可能引发的不测之变,也就是说曹操担心自己去世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
什么变故呢?联系下文就明白了,杨修是袁家的外甥,而袁家是曹操的死敌。很显然,曹操担心自己死后曹丕镇不住场子,被杨修掀了桌子。
这一年,袁绍、袁术兄弟都死了二十来年了,袁氏家族也早就风吹雨打去了,还能咸鱼翻身吗?这个说法是不是过于匪夷所思了?
还真不能这么说,袁氏虽然败了,但弘农杨氏还在,颍川荀氏、陈氏还在,还有孔氏、刘氏、司马氏等等一大堆豪门士族集团在。
曹操出身于庶族阶级,与这些豪族尿不到一个壶里,他认为豪族就是东汉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为了打压豪族,他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制度,提拔大批庶族子弟,比如郭嘉、贾逵、夏侯氏、曹氏等等。
如此一来,“荐举制”被废除了,豪门士族集团的特权被扫荡了,所以诸如荀彧之流就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
这其中还包括杨修的爹杨彪,曾经的东汉太尉。
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跟袁氏家族一样,他们家四世三公,可谓豪族中的翘楚,也是东汉政权中最举足轻重的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杨彪拒不配合曹操,因此被曹操罢免了官职,还被投进了监狱。原本曹操想杀了杨彪,可是杨家的势力太大,孔融就为此警告曹操:你要是杀了杨彪,天下就不会有人伺候你,老子我明天就回鲁国,永不入朝。
连曹操的心腹也都劝曹操:杨彪名气太大,杀了他会尽失人心。
所谓“人心”、所谓“天下”,都不是咱们想象的老百姓,而是特指掌握了主要政治资源和舆论导向的豪门士族集团。
于是曹操只好作罢,杨彪也以腿疾为由闭门自守。
这就是当时的现状,曹操与豪门士族集团势不两立,他根本做不到改朝换代,更担心自己死后曹丕被豪门士族集团玩弄于鼓掌。
那您可能会问,既然如此,曹操为何会让杨修担任自己的主簿?
这就是曹操的伟大之处,他的用人从来不拘一格,他甚至主张,只要有才学,哪怕德行亏缺也可以用。曹操爱才,杨修确实有才,为何不用?
同时,杨修被留在曹操身边,其实也是对杨彪的牵制:老实点,你有人质在我手里。
当曹操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杨修这张牌还有用吗?这可是个鬼才啊,万一他们爷俩登高一呼,还真不好办!曹丕将来也不能留着他,与其如此,这个恶人还不如自己来做。
阿修,你先打前站,稍后我曹阿瞒就来。于是在杨修死后三个月,曹操也跟着追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