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朱元璋骑马经过田间,见一位大汉在睡觉,此后得到了半个明朝

来源:知识火花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1-29

前言

谁不曾听说过那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贵州农民杨立德在打盹时梦见自己的明君杨家将而追随投奔,后来成就其扫清两川的大业。然而杨立德的“前身”,其实要追溯到百年之前,一个名叫常遇春的猛将身上。

他就是那位在朱元璋经过农田时睡在地里的“大汉”,也是后来让朱元璋惦念至终的心腹猛将——常遇春。那么,一个来路不明的汉子,又是如何在一个草莽小军中崭露头角,最终攻克大半江山的呢?

偶遇小道人,献身追随

当时正值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领自己在和州小打小闹的草莽义军,正是穷途末路之时。为了觅得出路,他决心南下攻取太平的粮仓。在经过和州郊外的农田时,朱元璋忽然看见路边睡着一个身形高大异常、手脚粗壮的汉子。

这名汉子睡相甚是怪异,两只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像一只睡倒的大猩猩。朱元璋好奇地打量着,只见他猛然惊醒,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马前,单膝下跪称朱元璋为主公。

朱元璋大怒,正想斥责面前这个莫名其妙的汉子,那人却抢先开口自我介绍道:“大人莫怪,小的常遇春是这附近山上的草寇头子。昨日得闻大人将要南下,小的便来此山中蹲点,不期半路睡着,还讨了大人一笑话

朱元璋听他直话直说,语气中也听不出半分谄媚曲意,心中稍解,便问他朱元璋这下是十分惊讶了,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个浑身透着桀骜不驯气息的汉子

“正因为知道大人此去是破釜沉舟,小人才自惭形秽地来投奔。”常遇春毫不犹豫地说,“大人如果不嫌弃,请允许我跟随左右,永世效命!”

一番对话下来,朱元璋心中已经没有任何怀疑,当即收常遇春入伍。他预感眼前这个与众不同的汉子,定会为自己建立不世之功。

横矛立马步,双破采石矶

朱元璋南下太平的行军一波三折,在临近彼岸的采石矶遭到元军固守不出的阻截。朱元璋命人把渔船都停在离岸三丈远的江面上,却无计可施。此时常遇春主动请缨,声称要单骑突围。

朱元璋起先不敢放手,生怕这个技不如人。谁知常遇春横矛跃马,真一个人杀入岸边敌军,竟然破开了一线生机。朱元璋亲信徐达等人立时率兵冲锋,终于占领了采石矶,获得了渡江立足之地。

但好景不长,过了几日,元帅蛮子海牙反攻复取了采石矶,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后方的和州大本营。形势万分危急,朱元璋决定孤注一掷,正面强攻采石矶。

众将纷纷请命要充当先锋以立威名,唯独常遇春犹豫了。他并不擅长正面硬拼,却心生一计:派小部队佯攻诱敌深入,自己再回师夺矶。朱元璋听后大喜,果断改派常遇春为主攻。

就如常遇春所料,蛮子海牙中计追击出城。常遇春趁机往城里杀去,很快重夺失地。众将争相跟随,将蛮子海牙全歼于野。常遇春几乎是凭一人之力,连续两次 了元军对采石矶的封锁,让朱元璋得以渡江南下。自此之后,朱元璋对他刮目相看,知他不仅勇猛,谋略也算得上过人。

常遇春也与日俱增地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在后来的太平、集庆等战役中屡建奇功。他与元帅汤和、都司徐达并称“三杰”,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闪光新星。

攻破钟灵毓秀之地,稳定江南腹地

在常遇春与众猛将的助力下,朱元璋所向披靡,最终占领了集庆而定鼎江南。自此之后数年间,他将目光转向了富庶的浙江腹地,大举用兵江阴、常州、湖州等地;又命部下开拓苏、松、嘉兴等重镇,稳定了后方。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亲征金华,直捣其巢穴。此时东南第一难啃的硬骨头——衢州,还牢牢掌握在元廷手中。衢州周边群山环抱,天然形成了易守难攻之势,守军又深沟高垒,其攻无不挫。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根刺在背后,寝食难安。

为了斩断这根刺,朱元璋派出了时任前锋主将的常遇春,要他务必将衢州攻下。常遇春也不辱使命,率领三军来到城下,屯扎数月却毫无收获。这让他不得不放下武将身段,降心思考对策。最终,常遇春决定改变战术,不再正面攻城,而是分兵包围,日夜轮番进攻消耗敌军战力。

这一持久战的策略奏效了。半年后,元军已经 疲惫不堪,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城中守将张斌打开城门投降。常遇春终于完成了血战六月,攻克衢州的艰巨任务。从此,朱元璋对他又增添了几分敬重之意——原来这汉子不仅勇猛,用兵之道也颇有几分独到妙处!

鏖战群雄,建奇功龙湾

常遇春的军功与威名越发显赫后,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也日渐加深。在往后的与群雄火拼的战争年代里,常遇春屡建奇功,助朱元璋脱胎换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与朱元璋不共戴天的陈友谅约60万大军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府,意欲一举歼灭。朱元璋兵少将寡,只得退守龙湾江面设伏以待援军。

常遇春率五翼军埋伏在浅水滩两侧的涧沟中。很快,陈友谅的大队船只被引诱进入龙湾,又因退潮搁浅动弹不得。这便是常遇春伏击的大好时机。他带领麾下猛将突然杀出,陈友谅的水师顿时大乱。常遇春趁胜追击,一举将敌军杀得片甲不留。

此战一鼓作气,直接奠定了日后朱元璋胜出群雄的基础。《明史》盛赞常遇春“建功最”。自此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的地位更加无可替代。

老将驰骋沙场,鄱阳殊死搏

在常遇春的协助下,朱元璋先后击溃了汉王陈友谅、吴王张士诚等劲敌。然而直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老对头陈友谅才彻底认清了形势,孤注一掷,亲率60万大军水陆并进,誓要在鄱阳湖一决生死。

两军对垒已久,胜负难分。战至中秋佳节,朱元璋的座船在水面上搁浅。这为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提供了可乘之机。他搭一小艘快船直捣黄龙,杀入我军阵中。

危急时刻,常遇春将一支羽箭对准敌船,迫使张定边停步。紧跟着他调转回舰,猛力撞击朱元璋的旗舰,终于将其推离浅滩。张定边见势暗转,也只得退去。

朱元璋得救后大喜,立即派遣常遇春从别道绕到上游截击。常遇春率先锋俯冲而下,直取陈友谅的旗舰。陈友谅仓促抵挡时,不幸中箭而亡。我军士气大振,全线出击,将敌军杀得片甲不留。这场鄱阳殊死搏,直接决定了日后明廷江山的基业。常遇春临危授命,立下汗马功劳,让朱元璋敬他为“建国第一功臣”。

北伐大都, 立下汗马功劳

常遇春和其他猛将的英勇表现,让朱元璋在南方诸侯中逐鹿成功,继而一统江南。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同年八月,他命北伐元廷。常遇春奉旨为先锋,誓师大都。

常遇春深谙用兵之道,善于立威速战。他率25万雄师,行军千里如飞。短短三月之间,常遇春已攻下山东全境,举旗西进。洪武元年八月,常遇春在洛阳城外的塔儿湾遭遇5万元军,立时亲自持矛杀入重围。麾下将士争先效仿,竟然一举擒敌主帅,全歼其部。接连大破元军后,常遇春长驱直入,直抵大都城下。

八月十五日,常遇春跃马黄河,亲自登城肃清残余元军。经过一整日激战,元大都终于沦陷。至此,蒙元在中原称汗百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而明朝的版图也随之锐意扩张到了河北腹地。

看似坚不可摧的元都,也在常遇春的猛攻下化为乌有。这为日后朱元璋完成北伐,稳定北方奠定了基础。作战期间,常遇春冒着箭雨先登敌台,立下了汗马功劳。

结语

常遇春称霸一方,建下功勋卓著。然而最终他还是没有能跟随朱元璋回到那片他心心念念的故土,去见证这个帝国的辉煌。

攻克大都之后,常遇春奉命率军北上,坚决歼灭元朝残余势力。他带兵追至河北开平,方才罢手。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率大军从开平回师南归之时,在途经的柳河川突然暴病而亡,时年仅40岁。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