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北上杭,鸡娃谁家强?别被超级牛蛙打断了教育节奏
有不少妈妈问我到底是哪里人?怎么一会儿在北京,一会儿在杭州?
我其实是一个杭州人,生在上海,小学也在上海,中学在杭州,大学在北京。
我在北京工作了十几年,现在也是北京杭州两头跑,每年也会去上海很多次,很多同学和朋友的孩子在上海读书。
所以,除了关注北京的教育,江浙沪我也十分关注。
很多朋友觉得北京妈妈们、特别是海淀妈妈,真的太鸡血了!其实就我了解到的,很多江浙沪妈妈们的鸡娃强度,真的不输北京妈妈。
刚好这几天,一个上海妈妈和一个北京妈妈找我聊了聊,我把对话重现一下。
上海妈妈的孩子今年幼升小,公民同招去年在上海就实行了,但是去年去民办还是要考试的。今年开始,民办就不让考试了,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名额的,要100%电脑随机摇号。
上海妈妈很迷茫,她家小区对口的公办校,就在家门口,说好不好,说坏不坏。
是直接选门口的公办呢?还是试一把手气,先去民办摇摇号,但是万一摇不中,公办校可能就回不去了,没准分到离家又远,还更差的公办校了。
我说,如果是我的话,会直接去对口公办,小学离家近很重要,省下好多时间。而且,公办还不要学费,总要享受下义务教育的福利吧,省下的钱可以上课外班,也可以带孩子出去玩。
这位妈妈觉得有点奇怪,在她眼里,我应该是很重视教育的人,怎么也这么佛系了?
其实,真相是——我不是佛系,我是没手气!
我这个人手气很差,以前不管公司开年会,还是在外面购物抽奖,即使能到50%的中奖率,我都什么都中不了。
孩子上学这么大的事,让我凭手气肯定没戏,还不如给我来个确定性。
基于手气的不确定性,我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她手气好,想去试一试,也没问题,就是要做好心理准备,万一摇不上,最后去了那个远的公办,也得愿赌服输啊。
这位妈妈听了,还是有点纠结,她觉得公办太松了,她家隔壁的小姑娘,上了公办每天3点就放学,作业一个钟头就做完了,还是民办管得紧……
同一天,一个北京妈妈来找我,咨询我买西城学区房的事,问我:一个房子,对口小学好初中渣的;另一个房子,对口小学渣但初中好,怎么选?
其实所谓的“渣”校,也是相对而言,在西城区,再渣能渣到哪儿去?只是特别好和比较好的区别吧。
我说,初中比小学重要。
在小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比学校大,在中学,学校特别是同学,对孩子的影响要比家长大。再说,即使到了中学,孩子还能听家长话,家长也教不动孩子了呀!
她又问我,如果是海淀区呢?
我回答说,海淀区好初中都没学区房啊。不过,如果你能考虑民办,在海淀也不需要买学区房。
这位妈妈果断拒绝,说算了,不考虑民办学校,还是选择公办吧。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这两个妈妈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能看出来帝都妈妈和魔都妈妈的差别。
一般来说,帝都妈妈更习惯选公办,魔都妈妈更喜欢选民办。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公办北京比上海强,而民办上海比北京强。
还有关键的一点:在学习上,民办比公办抓得紧啊。
其实不管民办还是公办,从刷题和应试角度来说,上海和杭州的学校比北京抓得紧,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上海和杭州的作业也一直比北京的多,学的进度也快不少。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从上海一家学校,转到北京海淀人大附的一家分校,第一次考试数学和英语都考了班级前三,而在上海,她只是中等偏上。
你猜她老爸怎么说,他第一句话不是夸奖孩子考得好,而是说:这是什么破学校......
上海和杭州妈妈鸡娃的精细程度,也超过北京家长,都是按照分钟来规划的,南方人比较细腻,北方人更抓大放小。
但是,这不意味着北京家长和娃的负担,就比江浙沪来的轻松。
北京孩子下课早,都在忙什么?
花生下课要做志愿者,要去大学参加开放性实践课程,否则初中都毕业不了。
而我身边西城的妈妈会送孩子到海淀补习奥数,海淀妈妈会组团让孩子跟着名师上大语文素养。
北京孩子作业数量少,也不意味着完成作业就比江浙沪轻松。我拿杭州孩子的作业,和花生做对比。
杭州孩子一天的作业大概是什么呢?
语文做1张卷子,背诵1篇古文,写1篇作文;
数学做1张卷子,课外练习册做上6页;
英语做完2篇完型,3篇阅读理解 ,1篇写作;
其他副科也几乎各一张卷子……
花生六小强每天布置的都是什么作业呢?
题目或卷子也有,但比杭州少很多,经常是:
自创古诗,然后把小组成员每人写的诗做成PPT;
组织辩论赛,讨论网络是让人际关系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讨论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去测量和统计花生种子,比较大小的变异……
花生在测量花生,因为没买到生花生,就买了剥皮的咸味花生,做完作业都被我们吃掉了
至于物理作业,我更加摸不着头脑了……
这道物理题看着像地理题
这道物理题看着像语文题
杭州孩子,每天就在埋头做卷子、做练习册,一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
而花生呢,作为小组长,每天和同学连线开个半小时的电话会议,讨论项目或者小组作业是常事,还要不停地做实验、做PPT、写报告……
他现在的PPT水平,我这个资深职场人,都要向他请教了。
花生最近在电脑上做的语文作业
所以说,像探究性研究、项目式学习这种主观型作业,花生特别多,但是若论刷题做卷子,杭州孩子多得多。
考起试来,花生或许比不上杭州牛娃,但是如果去组织一个项目、写一篇论文或报告,花生就强一些了。
对比过作业和考试,可以看出,浙江和上海在学科教育上,鸡娃平均强度,其实是超过北京的,那为啥反而是海淀妈妈的疯狂鸡娃更广为传颂呢?
因为平均和极端是不一样的,“平均”平淡无奇,“极端”却惹人注目。
很多看起来很“吓人”的鸡血妈妈,家庭成员都是清北的硕士、博士,孩子都是瞄着超级牛娃去培养的,不是人大附早培,就是八少八素(还有清华附创新,北大附元培等)。
很多人问,幼升小、小升初取消择校,这些牛娃的筛选会取消吗?
我觉得不会。
即使没有早培,也会有别的形式。因为国家级英才的筛选,不会结束。
但是我们不必把国家选拔天才儿童,或者海淀妈妈培养超级牛娃的事例当成普遍情况,我们完全不必向超级牛娃看齐,看他们去考奥数一等奖,小学考过FCE,就被打乱了教育的节奏。
中关村的银网中心被称为宇宙第一补习中心
各地幼升小、小升初的新政,从出发点来说,就是为了避免牛娃筛选幼龄化,希望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尽量做到教育公平。这对于超级牛娃来讲,可能并不合适,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没能做到因材施教,但是做到了有教无类。
那我们还为什么要看别人家牛娃的鸡娃方法呢?(别说花生是牛娃,当年花生考六小强的时候,竞争远没有现在惨烈)。
不被别人打乱阵脚,但是我们可以借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在幼升小、小升初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趋势下,将来,孩子和孩子的差距,不再是民办校和公办校的差距,也不是学校和学校的差距,而是家庭和家庭的差距。
因为学校教育,一定是以共性为主,而我们做家长的,可以针对孩子的优势和特点,科学鸡娃。
牛娃们考FCE不具有参考性,但我们还是可以多陪孩子练习英语听说读写;
牛娃们都在研究艰深奥数题,我们从小培养数学思维和科学兴趣;
牛娃们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我们也不能放松语文和阅读能力培养,因为语文,才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普娃最容易“鸡”,也最容易“鸡”出效果的。
自己多和自己比,孩子每天都进步一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是了不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