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是十二个皇帝十三朝?
来源:胖虎说史 作者: 发布日期:2023-12-30
这里的所说的是“朝”,实际上就是年号的意思。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到了明清两朝,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天聪时国号是后金,皇太极是汗;崇德时国号是清,皇太极是皇帝。皇太极之前的努尔哈赤也是汗,国号也是后金,所以努尔哈赤的天命也是后金的年号。而在明朝也有一个特殊情况,明朝本来历经16位皇帝,但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后失去皇位,在“夺门之变”后重登皇位,因而就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所以明朝是十六帝十七朝。
皇帝在世的时候有年号,去世以后还有庙号和谥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而谥号是对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雍正皇帝,他的后世简称为“世宗宪皇帝”,“世宗”就是庙号,“宪”就是谥号,雍正是他在世当朝时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