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远征军明星部队,辽沈战役时已成抢粮队,征兵不是抢就是骗
▲中国远征军
1942年1月,为了保住我国抗日战场最后一条海外运输线,蒋介石按照英国殖民当局签订的《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从炮火连天的国内战场调出10万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开入缅甸与来犯的日寇作战。但由于英国人背信弃义,擅自放弃战线撤退,导致远征军孤军作战,最后损失惨重,仅4万余人侥幸撤回国内。
▲仁安羌大捷
新1军在抗日战场上是明星部队
由于后路被截断,远征军主力新22师、新38师余部8000余人不得不撤到印度境内,准备转道回国。但中国基层官兵在缅甸战场的坚韧和勇敢令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非常赞赏,在他的建议下,新22师和新38师被留在印度重新装备和训练,组成中国驻印军。其中,新38师被扩编为新1军,换装全部美式装备,并由美军全面负责训练。
1943年夏,驻印军与国内部队东西夹击,再次攻入缅甸北部,准备重新打通国际交通线。新1军作为攻坚主力,始终冲锋在前,并在10月24日的新平洋和于邦大战中,一举击溃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寇第18师团;次年8月,新1军在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的战斗中击毙日寇4000余人,迫使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将切腹自杀,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沸腾。
▲新1军被运至东北参战
头号主力师被换成保安部队
但就是这样一支劲旅,在抗战胜利后依然无法摆脱打内战的命运,还被送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战场。尽管该军战力之强悍算得上国民党军之首,但在持续不断的战斗中依然损失不小。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新1军虽然最先破城,斩获首功,却也付出了损失6000余人的沉重代价;1947年,我军连续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新1军左冲右突,被当作救火队使用,累得筋疲力尽之余,也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
1947年9月,参谋总长陈诚从南京飞抵沈阳,兼任东北行辕主任一职,踌躇满志的要扭转东北战局。为了扩充兵力,陈诚将东北11个保安区的保安团全部整编,并从几个精锐军中各抽走1个主力师做骨干,新编为4个军。新1军头号主力新38师也被抽走,去组建新7军,空缺则由新调入的暂编53师补上。
▲陈诚主政东北剧照
兵员、粮食都严重短缺
这个暂编53师系原东北第5保安区所属4个保安团改编而成,全师军官中有五分之一系伪军出身,情况比较复杂,战斗力与新38师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好歹该军还保留了第50师、新30师,军属榴弹炮营等依然保存,因此仍有较强的火力配备。但由于大批老兵在战斗中消耗,重新补充的兵源素质大为下降,加之东北通往内地的交通时常中断,后勤补给不足,导致该军这种抗日明星也开始从事些打家劫舍的勾当。
1948年6月,新1军驻扎辽中地区期间,按照东北“则总”抢粮备战的指示,派兵向盛产小麦的辽南地区大肆出击,疯狂抢夺粮食。为了尽可能多的抢粮,新1军军部和各师师部分别组成抢粮工作组,各团也成立了专门的抢粮小组,挨村挨户进行搜查和抢购,仅抢回的小麦和高粱就超过170万斤。军部、师部、团部有关人员都大捞油水,辽南百姓却十室九空,苦不堪言。
▲被俘的国民党军
征兵只能采取强迫或欺骗手段
除了抢粮以外,新1军为了保障驻地安全,每到一地都大修工事,大批强征来的民工整天服劳役,却不给任何工资报酬,干粮饮水还要自带;同时,为了扫清射界,还大拆周边民房,居民们被迫迁出或并村而居,莫不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由于作恶太多,新1军在抗战期间积累的名声很快被败坏,征兵也和其他部队一样困难,普通士兵还能靠强征壮丁补充,但医院、修械所等后勤部门的专业人才却无处征召。
无奈之下,新1军只得采取欺骗手段,先许以重金,等招到人后再以军令约束,不让其离开,总算从沈阳城内骗来了一些医生、护士、教员、学生、厨师和失业的技术工人。
▲新1军最终覆灭在辽沈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