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之窗

“不说人话”的《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39分

来源:情感文化流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8-06

8月2日发布的文章《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在阅卷阶段就已引起内部讨论:“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这样的作文真的不好判分,为难阅卷老师了,给高了会给别人不好的引导,给低了又觉得对不起这么一位看似思想深邃、学富五车的学生!

浙江省高考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时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网友对此点评却并不买账,不少人认为,通篇堆砌,如此难懂的文章,当不得“满分”二字。

有人说,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能理解的问题。

1.全文一共出现了九个生僻词,分别是嚆矢、振翮、肯綮、祓除、孜孜矻矻、觇、洵、玉墀、婞直,这些词语在古文中倒常出现,但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

2.全文一共出现了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马克斯·韦伯、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维特根斯坦6个西方名人的看法、观点或名言,其中,除了卡尔维诺和尼采,其他对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生僻的名人。

3.全文用了“树上的男爵”(含柯希莫事例)、陈年喜两个例子。

这波操作不仅唬住了批阅卷组,也唬住了我们这些研究者与爱好者,我们至少以为他真的读了些书,或者至少真的看了陈嘉映老师的《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如果对全文进行拆解,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阅卷组也在赞同这种歪路。

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