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科技大学火了!缺大学的城市到底有多少
文丨西部菌
最近,长沙浏阳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的消息引发关注。
一个县级市要建大学,且还是以钱学森为名,确实出乎多数人的意料。
要知道,新建一所大学绝非易事。强如深圳要建一所南方科技大学都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更遑论一个县级市。
不过,“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的计划能否成行,的确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不少地方对大学的渴望,却无比真实。
到底哪些城市最缺大学?又有哪些城市正在疯狂“抢大学”?
01
虽然不少世界顶级高校都在小城市,但在中国,大学实力是与城市实力、级别严格对应,仅有极个别的例外。
以2018年最新评定的“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例,42所“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全部位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
来源:网络
相应的,多个省份的“一流大学”挂零。比如,福州、南宁、贵阳、南昌、太原、石家庄、海口等省会城市就没有“一流大学”。
当然,高等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城市地位反差最悬殊的还是深圳,它是唯一一个既没有985、211,也没有“双一流”大学的一线城市。
02
“双一流”大学分布情况,只能反映一座城市顶级大学的情况,大学生和大学数量,则能更全面体现一座城市的高等教育实力。
据21财经统计,普通高校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广州、重庆、郑州、西安、上海、成都、天津、长沙。
来源:21财经
而大学生数量排名前十的则是,广州、郑州、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南京、长沙、南昌、北京。
来源:第一财经
这些排名,大体上还是与城市的经济实力比较吻合。
相对来说,也有些城市反差大一点。比如,南昌虽然缺乏“一流大学”,但大学数量和大学生数量排名,明显高出经济实力排名。
郑州虽然一直被说高等教育实力较弱,但其实大学生和大学数量并不少。当然,主要还是顶级大学相对缺乏。
所以,综合“一流大学”数量,大学生、大学数量,可以发现,一些城市缺的并不是大学生,而是好的大学。郑州、南昌都属此列。
而合肥、厦门等,则是不缺乏好的大学,但大学生规模有待提高。
03
还有一类城市,则是大学和大学生数量、级别都与自身的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相较于一些弱省会城市,这些强地级市,则更期待大学。
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烟台、宁波、泉州、佛山、东莞、南通、无锡等。
据“罗天昊国与城”此前统计,“中国最缺大学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佛山、深圳、温州、东莞、唐山、泉州、南通、无锡、徐州、潍坊。
来源:罗天昊国与城
这些城市,除深圳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级别低,属于一般地级市,但城市经济实力不俗,且大学和大学生都相对偏少。
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是缺乏足够的历史基础,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先天不足”。
可以作为反例的是,兰州的经济实力排名这些年明显靠后,但依然有兰州大学这样的老牌大学。东北的情况也类似。
二是,作为普通地级市,它们对教育资源的“争夺”话语权面临“后天不足”的尴尬。
总之,虽然这部分强地级市的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一些省会城市,但受制于行政级别的原因,高等教育的补课难度其实更大。
可以作一个稍显极端的假设——如果这次提出筹建钱学森大学的不是一个县级市,而是深圳,争议自然要少得多。
因此,相对来说,它们才是最缺大学的城市。
04
无论从做大人口规模,还是从满足城市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的角度,顶级大学、大学数量、大学生数量对城市的重要性都越来越突显。
所以,近些年可以很明显看到,相当一部分城市都加大了“抢大学”的力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就是“南深圳、北青岛”。
根据深圳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5年,深圳高校达到20所,在校生达到2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研究生规模约4万人。
来源:网络
青岛则是按规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
而这两年,重庆在抢夺高校上也展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
客观说,重庆的大学和大学生都不少,主要还是质量需要提高。
因此,2017年底,重庆提出到2020年,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
如今年6月的8天时间里,重庆就分别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3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此外,广州、杭州、宁波、苏州、郑州等城市也都有相应的行动。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高校争夺战,多是以名校设立分校,或是布局某个科研机构等方式实现的,而并非是整体的总部搬迁或是新建学校。
所以,其效果到底如何,以及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持续,都还有待实践检验。
比如,今年5月,武大深圳校区计划就被终止。
05
不过,正如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是在“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借助区域合作来共建大学,近来似乎也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扩建方式。
像去年4月,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联合印发的《切实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实施意见》,就提出将加强区域高等学校建设,联合港澳台及国内外名校共同打造一所综合性大学。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提出了不少大学共建计划。
还有一种方式,则是利用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建设大学。
比如,杭州在2018年就增加一座西湖大学;而北京吉利学院则从北京搬迁到成都。
当然,一些缺乏大学的城市需要“抢大学”,部分具备高等教育资源优势的城市,则要面对如何留住大学生的烦恼。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武汉,以至于不得不专门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
新的高校争夺战是否会改变城市的发展格局,还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留住大学生,还是“抢大学”,能够培养人才又能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的城市,注定是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