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济南上新街的田家大院,我只聊聊它曾经的主人李宗岱
上新街64、66、68、70、72、74、78号传统民居门口有一块“济南市历史建筑普查建筑”的标牌,将此处标为“原田家大院”,并简要介绍“建于民国,东西并排多个形制相仿院落,系里弄式传统民居建筑”。公布时间为2018年1月25日。
传承君查阅资料并请教有关文史专家,也未打听到此田家大院是田氏何人。据知情人透露,原来这片故宅的主人是李宗岱,字山农,广东南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副榜贡生,曾任山东候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
田家大院
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档案局载:李宗岱(?-1896年),字山农,南海佛山堡人,李可琼之孙辈,有宏才伟略,卓越超群,为人慷慨而有大志。
宋景德末年(1007年),山东招远已有“黄金之乡”的美称。19世纪80年代李宗岱创办的山东平度、招远金矿,不仅是近代山东省矿务发轫之始,也是中国民族工矿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早期的开采,工具还是挺落后的,钢钎铁锤,纯手动。
清光绪九年(1883年),金矿附近朱桥镇乡绅李士恭开始与李宗岱商议共同开矿之事。适逢李宗岱试办栖霞金矿的请求未获批准,在了解矿山详情后,李宗岱决定自行投资开采。经多次禀请,终于获得清政府的批准。光绪十年(1884年)2月,即派人前往金矿了解有关事项。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宗岱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筹集资本银45万两,在督办平度金矿局的同时,派人来招远探矿。自此,李宗岱父子三代在玲珑开采黄金50年之久,跨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光绪十三年(1887年),李宗岱在玲珑试办金矿。次年,《矿冶》刊载全国黄金产量,达432000两,占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7%,居世界第五位。
洗沙
光绪十五年(1889年)12月,由旅美华商谭锦泉等集股设立“开源矿务公司”,以李宗岱为督办,试图开采牟平、宁海金矿,但因股本不齐未能如愿。此时平度金矿局因矿脉渐深,硫化铁矿增多,成本加重,资金枯竭。光绪十七年(1891年)4月,李宗岱将平度旧矿及开源矿务公司与玲珑山红石崖金矿合并,经北洋大臣李鸿章批定,领得官款银25万两,成立了“招远矿务公司”,以李宗岱为督办,陆续将平度、宁海旧矿及从美国购置的桩杵和其他机器运来招远,并聘请美国技师,雇用工匠,开矿洞。
光绪十八年(1894年)春,挖出玲珑山之宽大矿线,随之增加人员,定购美国机器,但因该矿总办李赞芬固执己见,购买铁碾等无用之物,靡费巨金,资本罄尽,欠债达数十万元,后改用土法生产,“以石磨取石粉淘金”,年获净金2400两。
矿石得送到山下去选
光绪二十一年(1897年)12月,山东巡抚李秉衡以“该矿办无成效,亏负累累等由,奏请止办。”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1月8日奉旨将招远矿务公司查封,其后两旬,李宗岱郁闷而死。
光绪二十三年(1899年)5月,李宗岱之子李家恺(字道元)继承矿权,恢复生产。矿内虽有蒸汽机,但因当时交通不方便,运煤不如人工合算,故生产多用土法。人工凿炮眼,黑火药爆破,坑内人工将矿石、毛石分离挑运至坑外选矿场,选矿工将矿石破碎成(二三寸)矿块,再用石磨或碾加工成石粉,然后用水流和簸箕冲淘金粒,最后用坩埚熔炼成净金。据1897-1898年统计,日产黄金20两,年产黄金7000两,每年盈利银1300两,最盛时期矿工有3000人。
淘金
可以说,李宗岱家族对山东近代民族工业史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早期考试中举进入官场,又由山东候辅道台转变成成功的商人,在那个年代就完成了“辞职下海”的壮举。李家几代人,诗书传家,继承了忠厚诚信的衣钵,在邻居中的口碑很好。
现在的上新街原田家大院里份囗大门
里份一般是指死胡同,里份口的建筑物有中西合璧的风格。“里”在古代是表示聚落的单位,或五十户为一里,或二十五户为一里,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但在济南,“里”有着特殊的来由。有专家认为,济南的“里”是由方言“胡同”和“里弄”演变而来,济南人俗称“里份”(见《济南方言词典》钱曾怡、俞黎华编,第22页)。
墙壁已有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