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十五:“谦”卦名解析:居高,贵而不骄,是为“谦”
【卦名】谦
谦:此字始见于篆文;本义“谦虚,谦逊”。《说文解字》“谦,敬也;从言、兼声。”(按,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玉篇》“谦,逊让也。”。
卦序上,谦卦是继大有卦而来,“大有”为富有天下,富而骄则不仁,故以谦继大有;《周易·易传·序卦传》“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韩诗外传·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谦: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谦”在帛书中写作“嗛”。帛书《二三子》、《衷》、《缪和》中也作“嗛”;帛书《缪和》中除作“嗛”外,还作“溓”,《缪和》“故曰:溓,亨,君[子又冬]”。《子夏易传》中也写作“嗛”,注曰:「嗛,谦也」。
嗛:通“谦”。《庄子·内篇·齐物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荀子·仲尼》“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汉书·志·艺文志》“《易》之嗛嗛”;《汉书·传·司马相如传下》“陛下嗛让而弗发也。”(PS:《史记·七十列传·司马相如列传》“陛下谦让而弗发也。”);东汉-班昭《东征赋》“思嗛约兮”;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谦,或假嗛为之。嗛,亦假借为谦字;如子夏周易、汉艺文志,谦卦作嗛是也;志云:合于易之嗛嗛”。
由上,帛本作“嗛”或“溓”,应是谦之假借。
廉:此字始见于战国;本义“厅堂的侧边”;“清廉、廉洁、不贪污”义是之后的引申义。《说文解字》“廉,仄也;从广(yǎn)、兼声。”(古文字中“广”(yǎn)和“宀”往往互作,二字均为房屋的象形;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解字注》“廉,堂之边曰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廉:堂的侧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汉书·传·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廉”本义是“厅堂的侧边”,同时也是堂室最高的地方。在廉的地方有隅有棱,因此廉与隅、廉与棱经常并称且相通;如廉隅、廉棱,《说文解字注》“廉,隅也;廉,棱也”。隅是角落、屋隅;棱则是堂、屋最高处,《说文解字》“棱,柧也。柧,棱也。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
廉、堂
堂:《说文解字》“堂,殿也。”;《说文解字注》“堂,殿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古代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建筑物的前部分是堂,主要是会客、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
整栋建筑物是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
古代建筑物,廉的高度与堂的高度相同,堂的高度又象征着地位的高低。《汉书·传·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说文解字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我们现今的建筑如某某纪念堂、某某会堂,也都是建在高出地的台基上,堂前有台阶,进入堂之前,必先登阶。
堂前有台阶,进入堂之前,必先登阶。这一建筑特色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房屋建筑。封建社会时期,官员职位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官员家院门前的门槛高低,官位越高,院门槛也就越高。即使在今天,农村的平房设计也体现有这一特色;院门口的高度要高于外面的路面,院门口与外面的路面之间修台阶或斜坡;屋门口的高度要高于院内的天井高度,屋门口与天井之间修台阶,登阶入屋。
廉、堂的建筑特色,比较符合“谦”卦的卦象。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谦”卦的卦名,最早可能是“兼”,之后演变为“谦”作卦名。“谦”字始见于篆文;“廉”字始见于战国。
“兼”除“兼具”义外,还有“合并、并吞、兼并”义;如:《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谦”卦六五“利用侵伐”,上六“利用行师,征邑国”从爻辞来看,有“兼并、合并”义,此为“兼”义。
谦、嗛、廉都是“兼”字旁,“兼”在这三个字中,既表声又表义。“谦”是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前提是先满才能不自满,先高、大,才要求不自高、不自大;体现有“兼”义。“廉”有隅、有棱,体现有“兼”义;“廉”的引申义“清廉、廉洁”,前提是要先有权位,有权位才能为己谋利,有权而不为己谋利,这便是“清廉、廉洁”,体现有“兼”义。
汉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到篆文、隶书的过程既是字体简化的过程,也是汉字发展扩大的过程,由一字变多字、字义细分的过程。先秦时期“兼”字旁的字“兼、谦、嗛、廉、嫌、歉、慊”等是可以相互、互相假借的。
“谦”通“兼”,《墨子·明鬼下》“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
“谦”通“嫌”,《荀子·仲尼》“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
“谦”通“慊”,《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嗛”通“谦”,《庄子·内篇·齐物论》“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嗛”通“歉”,《庄子·内篇·齐物论》“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只罹咎也。”
“嗛”通“慊”,《荀子·解蔽》“由俗谓之,道尽嗛矣。”
“廉”通“兼”,《韩非子·五蠹》“而信廉爱之说。”
综上,“谦”卦最原始的卦名有可能是“兼”,其有“谦、兼、廉”的意涵。
“谦”卦讲的是: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君子泰而不骄,以成其道;江河满而不溢,以成其永;有大而盈,以成其大。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文子·卷五·道德》“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其于此矣。”
《韩诗外传·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中提到六种“谦德”和“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便是源自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卦名】谦
谦:此字始见于篆文;本义“谦虚,谦逊”。《说文解字》“谦,敬也;从言、兼声。”(按,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玉篇》“谦,逊让也。”。
卦序上,谦卦是继大有卦而来,“大有”为富有天下,富而骄则不仁,故以谦继大有;《周易·易传·序卦传》“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韩诗外传·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谦: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
“谦”在帛书中写作“嗛”。帛书《二三子》、《衷》、《缪和》中也作“嗛”;帛书《缪和》中除作“嗛”外,还作“溓”,《缪和》“故曰:溓,亨,君[子又冬]”。《子夏易传》中也写作“嗛”,注曰:「嗛,谦也」。
嗛:通“谦”。《庄子·内篇·齐物论》“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荀子·仲尼》“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汉书·志·艺文志》“《易》之嗛嗛”;《汉书·传·司马相如传下》“陛下嗛让而弗发也。”(PS:《史记·七十列传·司马相如列传》“陛下谦让而弗发也。”);东汉-班昭《东征赋》“思嗛约兮”;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谦,或假嗛为之。嗛,亦假借为谦字;如子夏周易、汉艺文志,谦卦作嗛是也;志云:合于易之嗛嗛”。
由上,帛本作“嗛”或“溓”,应是谦之假借。
廉:此字始见于战国;本义“厅堂的侧边”;“清廉、廉洁、不贪污”义是之后的引申义。《说文解字》“廉,仄也;从广(yǎn)、兼声。”(古文字中“广”(yǎn)和“宀”往往互作,二字均为房屋的象形;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说文解字注》“廉,堂之边曰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伸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廉:堂的侧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汉书·传·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廉”本义是“厅堂的侧边”,同时也是堂室最高的地方。在廉的地方有隅有棱,因此廉与隅、廉与棱经常并称且相通;如廉隅、廉棱,《说文解字注》“廉,隅也;廉,棱也”。隅是角落、屋隅;棱则是堂、屋最高处,《说文解字》“棱,柧也。柧,棱也。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
廉、堂
堂:《说文解字》“堂,殿也。”;《说文解字注》“堂,殿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古代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建筑物的前部分是堂,主要是会客、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
整栋建筑物是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
古代建筑物,廉的高度与堂的高度相同,堂的高度又象征着地位的高低。《汉书·传·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说文解字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我们现今的建筑如某某纪念堂、某某会堂,也都是建在高出地的台基上,堂前有台阶,进入堂之前,必先登阶。
堂前有台阶,进入堂之前,必先登阶。这一建筑特色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房屋建筑。封建社会时期,官员职位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官员家院门前的门槛高低,官位越高,院门槛也就越高。即使在今天,农村的平房设计也体现有这一特色;院门口的高度要高于外面的路面,院门口与外面的路面之间修台阶或斜坡;屋门口的高度要高于院内的天井高度,屋门口与天井之间修台阶,登阶入屋。
廉、堂的建筑特色,比较符合“谦”卦的卦象。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谦”卦的卦名,最早可能是“兼”,之后演变为“谦”作卦名。“谦”字始见于篆文;“廉”字始见于战国。
“兼”除“兼具”义外,还有“合并、并吞、兼并”义;如:《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左传·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左传·昭公八年》“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谦”卦六五“利用侵伐”,上六“利用行师,征邑国”从爻辞来看,有“兼并、合并”义,此为“兼”义。
谦、嗛、廉都是“兼”字旁,“兼”在这三个字中,既表声又表义。“谦”是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前提是先满才能不自满,先高、大,才要求不自高、不自大;体现有“兼”义。“廉”有隅、有棱,体现有“兼”义;“廉”的引申义“清廉、廉洁”,前提是要先有权位,有权位才能为己谋利,有权而不为己谋利,这便是“清廉、廉洁”,体现有“兼”义。
汉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到篆文、隶书的过程既是字体简化的过程,也是汉字发展扩大的过程,由一字变多字、字义细分的过程。先秦时期“兼”字旁的字“兼、谦、嗛、廉、嫌、歉、慊”等是可以相互、互相假借的。
“谦”通“兼”,《墨子·明鬼下》“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
“谦”通“嫌”,《荀子·仲尼》“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
“谦”通“慊”,《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嗛”通“谦”,《庄子·内篇·齐物论》“大仁不仁,大廉不嗛。”
“嗛”通“歉”,《庄子·内篇·齐物论》“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只罹咎也。”
“嗛”通“慊”,《荀子·解蔽》“由俗谓之,道尽嗛矣。”
“廉”通“兼”,《韩非子·五蠹》“而信廉爱之说。”
综上,“谦”卦最原始的卦名有可能是“兼”,其有“谦、兼、廉”的意涵。
“谦”卦讲的是:虚心,不自满,不自高自大。君子泰而不骄,以成其道;江河满而不溢,以成其永;有大而盈,以成其大。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文子·卷五·道德》“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其于此矣。”
《韩诗外传·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中提到六种“谦德”和“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便是源自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