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20多年的刘亚楼回乡,立刻对这位老人三鞠躬,还拿出积蓄
阔别20多年的刘亚楼回乡,立刻对这位老人三鞠躬,还拿出积蓄
文/无计读史
刘亚楼于1910年出生在福建省武平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小时候刘亚楼的家里非常的贫困,不过虽然家里非常的穷,但是刘亚楼的父母还是省吃俭用,让刘亚楼读了书。也正是父母对于刘亚楼教育的重视,才让他真正的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通过读书学习,刘亚楼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明了了,也更知道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怎样付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中国极其黑暗的状况之下,刘亚楼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为新中国革命的这条光明大道。
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发挥,被上级领导一路升迁,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空军司令员的职务。在1955年将帅授衔仪式上,又被授予新中国上将军衔。刘亚楼的一生充满了励志与传奇的色彩,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乡村,走到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他用努力和汗水书写了人生的非凡。
刘亚楼是在自己19岁的时候正式投入革命的,自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新中国的革命之后,刘亚楼就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而这一晃就是2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终于腾出了时间回自己的故乡看看。阔别了20多年,快到家乡的时候,刘亚楼难掩心中的泪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句诗似乎能够很好地表明刘亚楼当时的心情。等到刘亚楼来到故乡,周围早已布满了迎接他的乡亲父老。虽然很多相知的面孔已经饱受沧桑,但仍然是离开时的那般熟悉,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刘亚楼就像当初那个19岁的少年。
但在人群当中,刘亚楼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蹒跚的老人,刘亚楼赶紧走到他的跟前鞠了三个躬,这位老人名叫蓝元直,是刘亚楼小时候的授业恩师。此时刘亚楼的职务是空军司令,所以蓝元直显得有些拘谨,但刘亚楼对众人说,若是没有当初蓝元直对自己的教诲,自己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就,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刘亚楼对于蓝元直并不是出于表面的文章,而是打心里的尊敬。
当他得知自己的这位恩师生活非常艰苦之时,又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让老师得以解燃眉之急,后来离开故乡之后,刘亚楼仍然与蓝元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刘亚楼的心中,这一位住在乡村里的老人永远都是她的老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曾经的恩情,对于老师永远尊敬的态度,这样的行为,的确值得今天的人们为之深思并学习,
不过外界有很多传言说刘亚楼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时候,有争大将的行为。功名利禄的确值得追逐,但是权衡得失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缘由。当时刘亚楼的职务是空军司令员,因为其他的司令员都是大将的军衔,所以刘亚楼就提出了自己要被授予大将。这表面看上去是刘亚楼为了自己的功名而争夺军衔,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空军的地位一直很低,但是空军在战争体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如此,刘亚楼才去争了一下大将。为的是让空军能够被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样也才能让空军更好的保卫祖国的每一分领空,最后当时的党中央经过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授予了刘亚楼上将的军衔。但是对他反映的空军方面的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刘亚楼在成为空军司令员之后,为新中国空军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现代空军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