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吃喝玩乐,从大唐的各种宴会看古人如何乐逍遥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9-07

隋唐五代,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国力强盛,饮食文化高度发达,各种公、私宴饮名目繁多,如科举之宴、节令之宴、仕女之宴、游船野宴、官员烧尾宴等,有些宴饮的规模可称空前绝后,在饮食文化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较为突出的代表性的宴饮活动主要有:

科举宴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代大盛,是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为社会各阶层所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乡饮酒宴和鹿鸣宴

唐代各州通过考试选拔出本地的优秀子弟,称乡贡,这些乡贡赴京参加省试之前,地方长官都要设宴欢送,此宴即称乡饮酒宴,又称鹿鸣宴。在举行乡饮宴时,不但要召集同僚,陈俎豆、备管弦、杀羊,还要歌《鹿鸣》之诗。[10]这种宴会是当时地方上每年一度的盛事,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鼓励读书的举子专心问学;一是宣扬礼仪教化。

新科进士曲江宴

曲江是唐代长安郊区著名的风景区。皇帝每年要在这里赐宴新科进士,因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具有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参加宴会的有新科进士、主考官员、王公大臣等,皇帝有时也亲临观赏。在这一天,许多豪商富室、平民百姓和长安仕女也纷纷汇聚曲江,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争睹新科进士的风采。

仕女宴

唐代风气比较开放,妇女的地位高于其他朝代,因而有自己的节日和宴饮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探春宴和裙幄宴。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年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富家女子结伴郊游,家人以马车带着帐篷、餐具、食品等跟随。

游玩之后,在草地上搭起帐篷宴饮。宴饮过程中有猜谜、作诗等娱乐活动,日暮尽兴还家。由于春天刚刚开始,因而称此宴为探春宴。裙幄宴在每年上巳节大宴之后,许多富家女子带着丰盛的酒肴,前往曲江园林游览。

期间有两个活动,先是“斗花”,即购买或采集野花佩戴,女伴们互相比较谁的花更名贵漂亮;然后将裙子挂在四周的竹竿之上,围成一个幄帐,大家在里面宴饮取乐,因为用裙子围成幄帐,故称裙幄宴。

仕女们心灵手巧,又擅长烹调,她们为了使这种“探春宴”和“裙幄宴”兴味更浓,往往在所带的酒肴上大费功夫,或在原料上滋味考究,或在花色、造型上猎奇,或在餐具、酒具、食盒上创新,因此这类游宴又促进了我国古代烹调技艺的发展,丰富了饮食品种。

游船野宴

隋唐时期,许多士大夫喜欢在乘船游览的同时,宴饮赋诗,情趣盎然。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上巳节期间,河南尹李待价在洛滨举行了一次大型游船活动,当时在洛阳的高官名流都应邀参加,其中包括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可谓群贤毕至。此日由斗亭登舟,经过魏王堤,至日暮从津桥上岸。两岸观者如潮,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也都即席赋诗。

烧尾宴

是唐代官场上盛行的一种宴席。所谓烧尾宴,即某人在升官时要宴请宾朋同僚,时人称为烧尾宴。如果得任朝廷要职,还要宴请皇帝。

据《封氏闻见记》卷五记载:“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既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言荣升高官如同老虎变人须将尾巴烧掉,故有此喻。

烧尾宴从原料的选择到菜肴的烹饪都极讲究,不仅名贵,而且花样翻新。唐代最有名的烧尾宴即韦巨源拜尚书令时宴请唐中宗而留下的《烧尾宴食单》。五代陶穀曾经见到过这个食单,并在其著作《清异录》中选录了58种。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