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情感

“三国经济演义”:刘备引发的货币战争

来源:逸史杂谈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9-14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称魏公;孙权破皖城;刘备自领益州牧。

进入成都之后,刘备“置酒大飨(音想)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大捷之后,当然要论功行赏。库藏金银赏赐将士,之前缴纳的谷物、绸缎物归原主,也是刘备与将士们早就约定好的。

没办法,创业公司给不起高薪,只好画大饼:等咱们攻下了益州,“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创始人刘总什么都不要,分红都是大家的。

所以,进了成都之后,“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这下子,士众富起来了,刘总还是没钱。刘总没钱等于公司没钱,公司没钱还怎么发展呢?

刘备甚忧之:钱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上哪儿能再搞点钱呢?

对此,刘巴给他出个了主意:

印钱。

几枚小小的古钱币当中,折射出一段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

当铸直百钱

刘巴这人,属于官N代,有能力也有性格。刘表曾经多次想要起用他,但刘巴不干。后来刘巴在刘璋手下任职时,多次劝说刘璋提防刘备,算是刘备的“对头”。

而刘备定益州之后,并未责怪刘巴,还任命他为西曹掾。

人才投资很快有了回报。刘巴听说了刘备的烦恼,表示:这个简单,“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直百钱一枚的面值,等于一百枚原有货币。而重量大约是原有五铢钱的三倍。以三倍的铜,换一百倍的面值,这波不亏。

货币多了,引发通货膨胀可咋整呢?刘巴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的解决方案是,让官员来平抑物价。

这个项目落地之后,几个月时间,府库充实。

靠“印钱”解决国库空虚问题的统治者,刘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远的不说,就在二十多年前,董卓也干过这事。

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联军推举袁绍当盟主,讨伐董卓;二月,董卓决定迁都长安,自己屯兵洛阳。他诛杀富豪没收财产,胁迫数百万百姓迁往长安,焚烧洛阳城。

各地兵荒马乱,破坏生产,交通中断。董卓仍然缺粮缺钱。

缺钱就多印点吧。于是,董卓下令废除五铢钱,铸造小钱。铜钱不够,铜人来凑,秦始皇时期流传下来的铜人以及其他铜像,都拿来铸小钱。

“五铢”本是法定的重量。汉五铢钱上有“五铢”二字,钱币重如其文。而董卓铸的小钱,不但减重,铸造水平也差,被誉为“史上最差的一届”。很快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时间,“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此后“钱货不行”,也就是说,钱贬值得太厉害,没人用,大家开始以物易物。

两年之后,董卓被吕布所杀。但被破坏的货币体系并不会因此恢复。

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东伐陶谦这一年,战乱未平,还闹旱灾蝗灾,“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

没人种地,钱再多也买不到粮。又过两年,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取了与董卓完全不同的方法:屯田。

曹魏五铢

不只曹操缺粮,大家都缺。黄河北边的袁绍军队,上树摘桑葚;江淮一带的袁术军队,下河捞螺蛳。仿佛回到了狩猎采集时代。

曹操认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遂在许(今河南许昌)开展了屯田试点工作,募集百姓和士兵一同耕种荒田,当年便收获粮食数百万斛。屯田成果十分显著,很快推广到各州郡。

公元208年,曹操任丞相。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

荆州刘表病死;曹操大军南下;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率众南逃;曹军追至当阳长坂坡;赵云飞骑救主;张飞据水断桥……

总之,曹军一系列操作,增进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感情。双方结成孙刘联盟,在当年十月的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使天下形成鼎足三分之势。这段故事脍炙人口,在此不再赘述。

也是这一年,曹操废除董卓铸造的小钱,恢复了五铢钱的使用。据《晋书》记载,因多年不铸币,此次恢复五铢钱效果不甚理想。钱少物多,反而造成了通货紧缩。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再度尝试恢复五铢钱。这回也没有成功:三月恢复使用五铢钱,十月便因谷价太高,再度停止使用五铢钱,继续“以物易物”,使用谷帛进行交易。

这就有点奇怪。上次恢复五铢钱,引发通缩,这次怎么就通胀了呢?

或许,曹操恢复五铢钱失败之后,开始铸币,等到曹丕恢复五铢钱时,钱币数量大增,导致通货膨胀。不过,史籍中并没有关于铸币的记载。

也有这样一种可能,物价飞涨,是受到了刘备所铸直百钱的影响。

公元208年曹操恢复五铢钱时,刘备还没有铸造直百钱。而曹丕恢复五铢钱这一年,距离刘备铸造直百钱,已过了七年。如果蜀汉与曹魏之间有货币流通的话,曹魏的五铢钱便会在蜀汉被重铸为直百钱。

这就是16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的“劣币驱逐良币”:

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说直白一点,大约三枚五铢钱可以重铸成一枚直百钱,一枚直百钱的面值等于一百枚五铢钱。这么好的买卖不做,傻么?

百姓不傻,曹丕当然更不傻。当年就停用了五铢钱,继续以物易物。

以物易物久了,也有弊端,可以缺斤少两嘛。计重的谷子,咱可以注水;计数的布帛,咱可以织薄一点啊。

几年之后,情况越来越严重,严刑也无法阻止人们造假。公元227年,也就是诸葛亮上书《前出师表》的这一年,魏明帝曹叡实在受不了了,重新铸造五铢钱。此后直到西晋,都没有再铸新钱。

曹魏的货币政策比较“极简主义”,废董卓小钱之后,要么使用五铢钱,要么干脆以物易物。孙吴就不一样了。你铸“直百钱”,我可以铸“大泉当千”啊。

大泉当千

公元236年,孙权铸造“大泉五百”,一枚的面值等于五百钱。“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让全国官民上交铜,计重付款,并且设立了惩戒盗铸的法令。两年之后,又铸造“大泉当千”。一枚等于一千钱。

将货币称为“泉”的说法,古而有之。王莽改制时期,铸造“六泉十布”,在钱币上使用“泉”字。六泉分别是指: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由于币制繁琐、频繁更改、盗铸严重等问题,王莽币制改革迅速失败。不过,王莽时期的钱币铸造得倒是十分精良,传世数量又很少,很有收藏价值。

王莽的六泉,最大也只有“大泉五十”。到了孙权时期,一出手就是“大泉五百”,有点奇怪。为什么不铸“大泉一百”呢?

《三千年来谁铸币》的作者王永生认为,孙权这种迷惑行为,要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来分析。是孙吴为了应对蜀汉直百五铢的冲击采取的策略。

虽然史籍中只记载了“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但还有少数的“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出土。

你直百钱,我就五百,还可以一千,甚至还可以二千、五千。看你咋办?

双方的策略,跟公司楼下的包子铺差不多。要么价格不涨,少放点馅;要么真材实料,价格上涨。

孙权铸造“大泉五百”之后,蜀汉的“直百钱”虽然面值没变,但减少了重量。

蜀汉减少了包子馅,孙吴没办法,也跟着减少了包子馅……面值增加,重量下降,使用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东吴百姓的日常生活。反对的声音太过激烈,孙权终于在铸“大泉当千”的十年之后,停用了这些大钱。

史籍中没有记载这种“货币战争”,但当时四川与江东之间货币流通是很有可能的。出土的“直百五铢”和孙吴的各种“大泉”,确有多种厚薄轻重;孙吴时期的古墓中,也多有直百五铢出土。

小结

三国时期的出土钱币种类,远超史籍记载。

蜀汉出土的钱币最为复杂。虽然面值上不如东吴“放飞自我”,种类可是最多的。除了通常被认为是史料中刘备所铸“直百钱”的“直百五铢”之外,还有许多种。

一类是“蜀五铢”,也分好几种。钱币上的文字与汉五铢不同,与直百五铢相似,而且大部分都在四川出土,应该是在四川铸造。《中国货币史》作者彭信威认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刘焉刘璋父子铸造。

一类是“直百”,还有一类“直一”,都分各种大小轻重。可能是蜀后主刘禅在位时期铸造的。

还有一类“太平百钱”,1980年成都“太平百钱”钱范出土之后,基本确定是在四川所铸。但什么时期,由谁铸造,仍有争议。有太平百钱出土之处,同时也有直百五铢;而直百五铢出土处不一定有太平百钱,说明太平百钱铸造时间应晚于直百五铢。

而薄小粗糙的“定平一百”,也有蜀钱和吴钱两种说法。从形制来看,与蜀钱更为相似。少见原因,或许是铸造得太小,质量太差,很快被淘汰了的缘故。

从贝币到金属铸币,再到纸币,便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如今央行即将推行数字货币,不禁让人感叹。

货币的演变,也是生活方式的演变。而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的转折点。

P.S. 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杂谈菌,咱们慢慢聊呀~

参考资料:

《三国志》《资治通鉴》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

《三千年来谁铸币》王永生

想要了解中国货币的演进,推荐王永生的这本《三千年来谁铸币》。用50枚钱币,串联起中华历史三千年。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