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寻踪

军嫂刘瑞珍:新婚三天,守望九年

来源: 作者:杨 晓 发布日期:2020-11-12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高州农村的一曲舍己为国的革命爱情故事——

军嫂刘瑞珍:新婚三天,守望九年

者 : 


年代背景:1947年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而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并支配着此后中国的走向。


贫苦夫妻:新婚三日  天各一方

刘瑞珍(1929--2005)、罗传经1927--2005),他们都出生在广东高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刘瑞珍、罗传经1947年冬结婚。在新婚的第二个夜里,丈夫罗传经对妻子说:“我在高州德明中学读书时参加高州地下组织活动,在高州各校派发刘少奇著的《评蒋介石<中国之命运>》小册子等活动时,已被国民党盯上。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追捕,必须马上逃离到广州找堂叔参加革命。”刘瑞珍听得紧张而害怕,既舍不得他离开又为他安全担心,只好紧紧地拥着自己的丈夫,泪水止不住直流,因为她意识到,这次分别后不知道何年才能相见。丈夫轻抚着她的脸颊,安慰她说:“不要难过,等着我,等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她也安慰着自己的丈夫:“你放心地走吧,家里有我,我会一直等到你胜利归来。”她连夜缝了一双布鞋,为丈夫出发送行。

天刚蒙蒙亮,丈夫前脚刚走,乡府的人就领着国民党兵到家捉人!面对凶神恶煞的国民党兵的盘问、拷打威逼、利诱,甚至逼她与丈夫离婚,但她从不屈服,她怎么也不说丈夫的去处,因为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

结婚三天,实际接触只有一天多,连人都未看清,夫妻便已天各一方。


坚贞农妇:孝敬公婆  全力持家

在那个贫穷落后偏僻的小山村,在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中,上有公婆、下有小叔小姑的贫苦家庭,刘瑞珍瘦小的弱女子硬是扛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老体弱的老人,关爱成长中的小叔小姑,勤俭持家。3亩多的农田,没有耕牛,小叔子扶犁,她和小姑子就在前头使劲拉犁,以这样的蛮力翻地耕种。那时耕作缺水,要从远处水,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她极度营养不良,饥饿不堪,面色苍白,全身发冷。即使这样没日没夜地耕作,也难以活命,何况还要交田租给地主,一家人常常摘野菜、树头充饥。一次大雨后,山上长出很多野蘑菇,饥寒交迫的小叔急不可待地采来煮吃导致食物中毒,小叔子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醒人事。大雨急风中,刘瑞珍和小姑子抬着小叔子往医院抢救,天暗路滑,一个脚步没踩稳,几个人摔倒在水田中……小叔子走了,年仅19岁。刘瑞珍跪在地上,眼冒金星,头皮发麻,当初自己答应丈夫照顾小叔的,怎向丈夫交待啊,欲哭无泪:“苍天啊,为什么这样对我,外出的生死未卜,在家的却突然暴死。”祸不单行,年迈的家公上山砍树也被树杈打伤大脑,得到消息的她飞快跑到山上现场,面对血肉模糊的失去知觉的老人,她随手摘了一把菇稔花蕊放入嘴里嚼烂敷在伤口上止血,再背下山来。长期的透支劳动和营养不良,刘瑞珍无数次晕倒在田间、地头、荒岭……

生活的艰辛磨练出刘瑞珍坚毅的性格和坚贞爱情,由于丈夫一直没有音信,村里的光棍以为有机可乘,假意帮忙,实为想占便宜,被紧握锄头的刘瑞珍吓跑。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消磨过去,村里的传言很多,有的说她丈夫早被国民党杀害了,有的说她丈夫去了香港另找了新欢不会回来了,趁年轻,找个男人好有个依靠吧……尽管一直没有丈夫的音信,也无法向自己的丈夫倾诉她的相思之苦,但她始终坚信丈夫说的“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排除各种阻力顽强地生活了下来。也许白天在大家眼里,她像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人,挑水种田样样都行,但是到了漫长而又宁静的夜里,她总是难以入睡,比她迟结婚的孩子都会走路了,自己何曾不想有孩子?思念难耐时只是摸摸丈夫的物件,以期从中得到些许的温暖和慰藉,但思念和孤独总是难以驱散,也越来越浓厚,只能默默地流泪,祈盼着丈夫早日归来。

丈夫离家的9年中3285个日夜,刘瑞珍常常倚在门框上,一边轻唱着送行时唱过的歌,一边眺望村口,盼望着丈夫回来……


铮铮铁汉:投身革命  保家卫国

刘瑞珍以对革命爱情的坚贞,抒写出一名普通军嫂的英雄赞歌。她用长达9年的时间等待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罗传经也在长达9年的时间投身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

离开家乡的罗传经,找到在广州大学读书的堂叔罗亮传和在中山大学读书的谭仁凯、杨江,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罗传经说希望投身革命,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期间一有空就参加向广州各学校派送进步书报《华商报》等活动,经过实际工作考验,罗传经正式参加广州地下学联。1948年初罗传经的同学吴靖华,被骗当了国民党兵到了广州,罗传经获悉这一情况,冒险帮助他逃离;1948年冬,谭仁凯、杨江到香港找地下党,路费有困难,罗传经在海珠桥下物色到一艘走香港的机货船,委托船主送他们到了香港;1949年8月,罗传经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关在大南路的临时牢房,当时广州即将解放,危急关头,一位好心的兴宁籍看守在他的教育和凛然正气打动下,助其逃脱。随后罗传经与地下学联的同志一起配合广州解放,并于1949年10月18日正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罗传经所在的部队响应党中央、毛主席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号召,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4130师秘密入朝作战,1953年停战后主动留在朝鲜,为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盼夫归来:九年等待  幸福团聚

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刘瑞珍心里越来越渴望,她一直盼望丈夫回来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但等到了家乡解放,她仍然没有听到丈夫的任何消息。她的心中,丈夫就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和依靠,而罗传经是在广州参军的,部队战斗生活是紧张的,加上后来秘密入朝作战,家乡又是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坚贞农妇盼夫归来的煎熬和焦虑可想而知。

终于,在19537月20日传来了丈夫在战场上立功的消息,县政府送来“功臣第”荣誉牌匾祝贺。原来丈夫没死,还立了功入了党!刘瑞珍开心得像个百灵鸟,又是唱,又是笑,多年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然而,1953年停战后,有些抗美援朝的人回来了,可是她丈夫还未有回来,她想努力记住过去的往事,记住丈夫的模样,她要顽强地工作生活,照顾好家庭,等着丈夫回来。

尽管家庭生活较为困难,但刘瑞珍基本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对她的解难帮困。她常说:“我是军人家庭,我们都不应该提什么要求,困难尽量自己解决。”以她为榜样,村里的村风民俗十分纯朴,邻里之间从未有过纠纷。一些小夫妻闹矛盾后,主动找她调解。1954年初,邻村青年罗世才来观看罗传经立功事迹的 “功臣第” 牌匾,刘瑞珍向他讲述丈夫为国为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事迹,鼓励他参军报国,在她的影响下,罗世才、罗世进两兄弟先后参加人民解放军。刘瑞珍在世时,多年间受她动员和影响参军的青年已有13名。

由于罗传经多次立功受奖,部队给他放了三个月的回国探亲假。1956年初,他终于回到了阔别9年的家,刘瑞珍多年的坚守与祈盼,终于等来幸福的团聚,等回了最可爱的人!

 

注:本文根据当事人和周围群众当年口述并参考中共高州市委组织部、中共高州市委先进办汇编的《大家都过好了才叫好:优秀共产党员罗传经平凡人生》整理。刘瑞珍的丈夫罗传经,是1958年毛主席接见的200多个志愿军杰出代表之一,也是2005年全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6个时代楷模之一




13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