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沙院大变
本网讯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近日,记者在电白区沙院镇沙村里铺仔村看到,十多名身穿红马革的志愿者正迎着寒风打扫村道的垃圾,打扫后的村道变得干净亮丽了。据了解,这些志愿者由村干部、村民组成。
志愿奉献,凝聚合力。笔者了解到,沙村村委共有四个村民小组480户3000人,该村曾因基层组织问题突出,各项工作排名靠后,一度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之一。为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底,村民选举村里的经商能人符善朝回乡任村委书记。让乡村健康发展,完善村里的配套功能建设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为解决村民出入难问题,符善朝争取到市、区资金对道路进行硬底化,做到家家通水泥路。为解决村里绿化不够问题,他买回一批紫荆树,发动村干部、村民一起种在村里的公园。为让村民有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符善朝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陆续给各自然村聘任村级保洁员,负责自然村的清洁,保持村道等公共区域干净、整洁,保洁员的工资由村集体出资一部分,乡贤捐资一部分。不仅如此,符善朝还亲自带领村干部与保洁员一起对村里公共场所进行大整治,又逐村逐户检查卫生,同时在村里广泛招募志愿者。为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符善朝还结合实际情况,动员群众力量成立志愿服务队,志愿队在村两委引领下,每周星期二、星期五下午对村里的公共场所进行大清洁,主动承担起义务清洁卫生的工作。在开展清洁行动时,符善朝看到村民院子里没收拾,会让志愿者帮忙收拾整理。一次两次,村民觉得不好意思,慢慢会变得自觉搞好家里家外的卫生。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志愿队,共同做好日常疫情防控、村道清洁、关爱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等服务。目前,已有50多名不同年龄的村民志愿者加了村庄保洁队伍,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示范引领,提升素养。村居的卫生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对外形象。沙村村民一直有散养家禽的习惯,为做好村里的环境卫生工作,符善朝带上村干部或志愿者挨家挨户劝说,宣传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又通过节假日、村民代表会、群众到村委办事之机,向群众宣传或派发宣传资料。村干部包组到户,经常到村到户宣传环保知识,在村委和各自然村主要路口张贴倡议书,倡导群众爱家庭爱生活,自觉搞好家里家外卫生。村民沈鸿宝家里散养了数十只鸡,符善朝带村干部上门宣传后,沈鸿宝二话不说,主动买回铁丝网把鸡围起来养。在沈鸿宝的带动下,家里养有禽畜的村民也陆续用铁丝网或竹栏将家禽围养。村委在各自然村添置了一批垃圾桶,文明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村民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慢慢改变了垃圾乱丢乱放的陋习,而改为将垃圾分类投放。村委每天组织驾驶员和车辆及时清运垃圾,确保垃圾不过夜,特别是里铺仔村、新屋村的卫生工作做得非常好,成效十分显著。
整治环境,共建家园。文明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村民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以往村民会随手扔弃垃圾。志愿者看到会微笑着提醒村民要爱护环境。看到路面有垃圾,村民会拿来工具打扫干净。大家都觉得,花不多的时间,把屋里屋外的卫生搞好,不但看起来舒服,住起来更舒服。个别村民觉得村里有了保洁员,支付了工资,村里的卫生理应由保洁员负责到底。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知道环境卫生关乎千家万户,作为村里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村居环境出力。此后,村里每次开展大清洁时,大家都出工出力。一改过去被动打扫卫生为主动打扫卫生。村里虽有了志愿队,但保洁员并没有缩减保洁时间,而是随时保持路面干净,努力为村民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文明程度铸就城市高度。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村志愿者队伍日益庞大,沙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只是农村志愿的一个缩影。毕竟农村人口众多,还应加速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如此才能弥补农村人才之不足,才能增加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治理的现代化能力与水平。愿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邹玉芳)